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四:翻译文言语句(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四:翻译文言语句(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四:翻译文言语句(含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考点四考点四 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二、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 (一一) )选句特点选句特点 翻译句子类试题的选句有一定的特点: 1.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 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 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 ( (二二) )翻译的方式与原则翻译的方式与原则 1.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逐
2、字逐句地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和文意相对。所谓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要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用意译法。 2.翻译原则:信、达、雅。 文言文的翻译,人们一直遵循着“信、达、雅”的原则。文言文翻译就要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信”,就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要符合原文的内容,符合每个句子的含义,做到字字
3、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偏离,不遗漏,也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达”,就是通顺畅达。即译文要通顺明白,要把原文的语意、思想、感情以至语气都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富有文采。即用简练、优美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再现出来。译文达到“雅”,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 ( (三三) )翻译方法:翻译方法: 1.1.留留( (保留法保留法)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以及一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朝代、年号、庙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有名词,一概保留不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
4、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此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的时候,都保留不译。 2.2.换换( (替换法替换法)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 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1)将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如:把“日”换成“太阳”,把“寡人”“朕”“孤”“吾”“余”“予”换成“我”,把“尔”“汝”换成“你”,等等。 (2)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
5、、前缀)。如“其妻献疑曰”中的“妻”,就可翻译为“妻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影”,可翻译为“影子”;“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中的“虎”可译为“老虎”。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绿”可译为“碧绿”, “回”可译为“回旋”, “倒”可译为“倒映”。又如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中 “然”“懈”“追”“报”分别换成“然而”“懈怠”“追念”“报答”双音节词语。 三是翻译为不含原文言词的另一个双音节词。如“乃悟前狼假寐”中的“悟”“寐”可分别译为“明白”“睡觉”。
6、 (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汉语的意思。如:把“走”换成“跑”;把“妻子”换成“妻子儿女”。 (4)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把“要”换成“邀”。 (5)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6)将偏义复词换成词义偏重的那个语素等。 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丞相府中而)不同。 此句中“宫”“府”“陟”“罚”“臧”“否”“宜”应分别替换为“皇宫”“丞相府”“晋升”“处罚”“赞扬”“批
7、评”“应该”。“异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异”,译为“不同”。 3.3.删删( (删减法删减法) ):即删去那些没有意义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这些词语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之”是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应删去。 又如: 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句中的“夫” “也”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时要删除不译。 4.4.增增( (增补法增补法) ):增补句中
8、的省略成分或省略的语意,注意补出的部分要加括号。 翻译句子时,对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连贯的内容等进行增补,从而使句意完整。 (1)判断句的增补。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首先应该学会辨识判断句,如“也”“者,也”等这样形式的句子或含有“为、乃、则、非、即、是”这些判断词的句子即为判断句。在翻译时应加上判断词“是”。如: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省略句的增补。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如: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省略了谓语“鼓”和主语“气” ,完整的表述应为“一鼓作气,再(鼓
9、)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原句可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殆尽了。 又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句中“使”后省略了称代扶苏的兼语“之”,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原句可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地带兵。 再如: 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句中省略了“见”的主语、 “问” 的宾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原句可译为:(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3)被动句的增补。要加上被动词“被”。如:愚公移山“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补出量词。文言文中,
10、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或直接用在动词前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 (5)补出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词类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的内容。 名词作状语,要在名词前后补出比喻词“像一样”,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工具、手段、方式等,在名词前面补出相应的介词。 如: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句中“犬牙”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时要在“犬牙”的前后补出“像一样”。 又如: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句中“法”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时要在前面补出介词“依照”或“按照”。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要在该词后面补上与该词相关的名词中心语;
11、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要在活用的词前面补上“使”;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要补出“以为”“以为”,如“宾客其父”要翻译成“以其父为宾客”,“美我”要翻译成“以我为美”。 动词活用作为动词要在动词前面补出“为”。 (6)补出代词所指的内容。 (7)补出使上下文连贯的内容。 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5.5.并并( (
12、合并法合并法) ): 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 排比的复句中有 “互文” (互文见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合并为: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合并为:不以物己而喜悲)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用尽他们地里出产的东西和家里收入的东西。(合并为:殚竭其地之出、其庐之入)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到处喧叫吵闹,到处骚扰破坏。(合并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6.6.调调( (调序法调序法) ):即调整语序,使
13、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微斯人,吾与谁归”。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状语后置句,应调整为“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马说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调整为“千里之马者”;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句,应调整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如生于忧患,
14、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句中“苦、劳、饿、空乏”均活用作使动词,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为“使其心志苦,使其筋骨劳,使其体肤饿,使其身空乏”。大道之行也中“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 句中第一个 “亲” 和 “子” 活用作意动词, 是 “以为亲” 和 “以为子”的意思,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为“以其亲为亲,以其子为子”。 送东阳马生序中“主人日再食”,“日再食”是动量结构,可翻译成“每天提供两顿饭”;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是动量结构,意思是“吃一顿”。 7.7.选选( (选择法选择法) )。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恰当的
15、词义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有: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这就要求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选择。在这个句子中用义项最合适。 8.8.格格( (固定格式法固定格式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 固定格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形式。熟悉了这些固定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特点与句子的含义。常见的固定格式有: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16、) (2)“有所”“无所”,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3)“如何”“奈何”“何如”“若何”,译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吾欲之南海,何加?(为学) (4)“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5)“是以”“是故”,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岂不是吗”。 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8)“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17、或“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9)“有者”,译为“有个人”。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10)“非则”,表示选择的固定格式,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1)“何所”,意思大致是“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翻译。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12)“孰若” “与其孰若”,表选择,意为“哪里(谁)比得上” “哪如”与其哪如” 孰若孤?(孙权劝学)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3)“何之有”,表反问,是有“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 孔子云:何
18、陋之有?(陋室铭) (14)“何有于”,表示反问,意思是“对来说,又有什么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6)“若夫”,相当于“像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明。(醉翁亭记) (17) “何为” , 可译为 “还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怎么呢” 。 知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8)“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为“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何以战?(曹刿论战) (19)“奈何”,可译为“把怎么办”。 巫妪、
19、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0)“其乎”,可译为“难道”,表亲诘问。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21)“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吾我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我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2)“以为”,可译为“把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9.9.意意( (意译法意译法) ):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表达不清楚句意,可用意译。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要拘泥
20、于原文的字句。 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若直译则为: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这显然不合适,那么就需要意译,即“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总之,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它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所以,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得分点”。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 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要翻译这个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 “留、换、删、增、并、调
21、、选、格、意”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 (四四)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 1.1.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全文大意;然后探究给出句子的前后文语境,根据语境推知该句大意。 2.2.课内迁移法:课内迁移法: 有些句子的结构和课内所学句子的结构类似, 或某些词的用法和课内所学词语的用法类似,那么就可以把课内部分知识迁移过来,用到需要翻译的句子上。 3.3.增补翻译法:增补翻译法:文言文用词简练,多用单音词,而这些单音词在今天多被双音词来代替,所以翻译时要把这些单音词增补成双音词。 4.4.
22、句式还原法:句式还原法:翻译倒装句时,要先进行句式的还原;至于省略句,为了语意的通顺、连贯,需要先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进行翻译。 三、典型例题三、典型例题 【典例【典例 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23、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题目: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题指导】作为课内文言语句的翻译,一靠日常积累;二靠“语境推断法”,结合语境做进一步的分析;三靠“增补翻译法”,把句子翻译完整。(1)“从”,顺从;“逾”,越过;“矩”,法度。以上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2)“故”“新”属于活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解释为“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属古今异义词,古义“可以凭借”; “为”,做;“矣”,了。“可以为师矣”,句中“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温故知新的做法,翻译时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24、把句式和关键词语翻译到位即可。 【参考答案】(1)七十岁可以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典例【典例 2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
25、何也?”去,曰: “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题目: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适合采用“语境推断法”“课内迁移法”解题。“张良奇遇”是大家熟知的故事,这样整篇文言文至少可以解读到一半。接着通读全文,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所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考点 翻译 文言 语句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