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3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就是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虚词一般分为四类:起指代作用的虚词、起组合作用的虚词、起连接作用的虚词、起语助作用的虚词。 学习常用文言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起指代作用的,如“之” “其” “何” ;起组合作用的,如“以” “为” “于” ;起连接作用的,如“乃” “则” “而” ;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 “焉” “哉” 。 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 (一一) )“之”“之” 速记口诀 “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2、代替人、事、物,常在宾语中。取消独立性,还作“的”字用。宾语能前置,定语可后置,也凭“之”字功。有时凑音节,没有实在义。译为“去、往、到” ,充当动词用。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 多指代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 “她(们)”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就战胜了他们。(代词,他们,代指齐军) 有时也可用来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第一人称代词,我,代指蒋氏本人。)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 “它们” 。如:昂首观之,项
3、为之强。(童趣)(我)抬头看着它们,脖颈都为此变得僵硬了。(代词,它们,代指蚊子)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事,相当于现代汉语“这(那)件事” 。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一类(景物)。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
4、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久之,目似瞑。(狼)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这个“之”仅起标志作用,不需要翻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把用来修饰中心语的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用一个“之”字作标志,起到强调定语的作用,可不译。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
5、高高的朝廷上(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民间(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不译。 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 (二二) )“其”“其” 速记口诀 “其”字可代“我”和“他” ,近指远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 ;副词反问译“难道” ,还有祈使和推测,译作“一定”和“大概” ;连词假设和选择,译为“如果”和“或者”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称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一般代人,用在动
6、词、形容 代词 词前,可译为“他(她、它)” “他(她、它)们” ,不能加“的” 。如: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点点头。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表示领属关系, 用在名词前, 作定语, 可译为 “他(她、 它)的” “他(她、它)们的” 。如: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狠)打算钻洞进去,来攻击他的背后。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扩大它的原来的规模。 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 “自己的 ” 。如:并自为其名。(伤仲永)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 “你(的)” “你们(的)” 。
7、 如: 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你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指示 代词 表特指, “其”后多为数词或者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尸的前面。 表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那个,那种,那些,那里)” “这(这个,这种,这些,这里)” 。如: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 副词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怎么” ,或不译。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马说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
8、后一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 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可能” 。如: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孔子说: “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 ” 副词 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其实” 。 表祈使(期望、愿望、命令等)语气,带有希望、劝勉、请求的意味,可译为“可 要,一定,应当” 。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 “还是” “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
9、关系,可译为“假如” “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助词 用在句中,调节音节,凑足字数,无实义,可不译。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 (三三) )“而”“而” 速记口诀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和转折,递进因果与假设; 承译“接着”转译“但” , 状语之后表修饰,可以译为“地”或“着” 。递进关系“而且”与“并且”
10、,因果关系“所以”或“因而” ,假设译为“如果”或“假使” 。还可用作人称代词“你” 。 【方法指导】 “而”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而”表修饰关系时,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即连接状谓)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结构。当“而”连接两个动词时,如何判断是顺承关系还是修饰关系呢?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顺承;如果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则表修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又” “和” “与” “并且” “一边,一边” ,或不译(依据:两侧 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如: 中峨冠而多
11、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又长有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捕蛇者说 )永州的郊外出产奇的蛇,长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纹。 敏而好学。(论语)聪明并且爱学习。 儿含乳啼,好拍而呜之。(口技)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小孩,一边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溪水深,鱼儿肥。 表承接,可译为“就” “才” “接着” “然后”或不译(依据:前后的两个词语有先后顺序)。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12、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就消失了。 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接着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愠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 表转折,可译为“却” “但(但是)” “可是” “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因此” “所以” ,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13、“着” “地” ,也可不译。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假如” “假使” 。如: 而吾蛇尝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如果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我就又安然睡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14、 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通“尔” 。作主语,译为“你” ;作定语,译为“你(们)的” 。如:而母立于兹你的母亲(曾经)站立在这儿。 复音 虚词 既而俄而表时间短暂,译为“不久” “一会儿”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而后可译为“才” “方才” 。 ( (四四) )“则”“则” 速记口诀 “则”作连词大致与“而”同,承接转折假设因果都可用,就、便、那么,却、但是,如果,是因为,译时一定要慎重。 “则”字当作副词用,译作“就是”或“原来” “已经”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 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 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 “就” “便”“那么”
15、“于是” ,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 。如:战则请从。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你去。 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十二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 “如果”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就” 。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16、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神异了。 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 “却” “然而”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 “不”搭配用,可译为“就是” “不是就是” 。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到别处去了。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 。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 表示并列并举关系,可译为“就就” ,或不译。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 ,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
17、“如此那么”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表肯定,加强判断,相当于“是” “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 “原来” “原来已经” 。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晋崤之战)追到黄河边,秦人已经登船离岸了。 ( (五五) )“与”“与” 速记口诀 “与”连“和” “与”介“跟” “同” ,动词“参与” “推举” “给”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反问和推测。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和” ,或仍作“与” 。如: (读 y) 天
18、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我和你们竭尽全力挖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表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 “跟” “同” 。如: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勾践亲自用船装满了稻谷和肉到各地巡视。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即使没有四方的忧患,但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以)供选择。 表选择,可译为“与其” 。如: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杀我,宁愿自
19、杀。 介词 (读 y) 介绍动作发生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 “跟” “同” ; “给” “替” 。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十二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如果)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道呢?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见面。 与疑问代词“孰”组成介词结构“孰与” ,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与)相比”等。 副词 读“j” ,同“举” ,全,都,一起。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陈涉)传令召集当地管
20、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动词 给,给予。如: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 借来给他。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吆喝着给他。 结交,交往。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赞许,赞同,赞成。如: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等待。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时光流逝,岁月不等待人啊。 相伴,随同。 读 y,参加;参与,引早为欣赏、领悟。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动词,参与,引申为“欣赏”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
21、之。(殽之战)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蹇叔)哭着送他。 读“j” ,同“举” ,可译为“推举”和“选用”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语气 助词 用在句未,同“欤” ,读 y,表疑问、反问或推测,可译为“吗” 。 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鱼我所欲也)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吗? 固定 结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同、与)比较,哪一个(谁)” 。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2、)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与其哪如” 。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孩子,哪如卖了他呢? ( (六六) )“虽”“虽” 速记口诀 “虽”表让步或假设,译为“虽然”和“即使”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使” 。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都不敢交换,难道只有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啊。 表让步(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有所收
23、获。 固定结构 虽然:虽然如此,即使这样。 ( (七七) )“乃”“乃” 速记口诀 “乃”作副词用,译作“竟然” “才”或“于是” “就” ,还可表判断,译为“是” “就是”或“原来是” ;人称代词译为“你” ,指示代词译为“这”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于是” “就” “便”等。如: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乃入见。(曹刿论战)于是入朝去拜见鲁庄公。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 “这才”等。如: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乃
24、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 狼 )(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强调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 “竟然” “居然” “反而”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副词 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就是” “实在是” “本来是” “原来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原来是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的。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们)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25、忘告乃翁。(示儿)南宋军队平定中原的那一天, 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这样” 。如: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 (八八) )“以”“以” 速记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 ,表示目的与结果。还可表示修饰和因果,以及并列、递进和假设。译作“以(认)为”是动词,偶尔也作通假用。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 “拿”等。如: 以刀劈狼首。(狼)用刀劈向狼的脑袋。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酒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常见 文言 虚词 用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