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1.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如: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湖心亭看雪) 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该翻译的没有翻译。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
2、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
3、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误译古今异义的词( (以今义释古义以今义释古义) )。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 可以今义当古义。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4、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有十六七个人。 正确译法: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有十分之六七。 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楚国人都很怜悯他。 正确译法: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解析:这几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的“去”是词义转移,在古代是“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错误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错误译句中的“卑鄙”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例“十六七”古义是表示分数的约数,十分之六或十分之七;今义是表示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例“怜”古义是“爱戴”的意思,今义是“可怜、怜悯”的意思。 (3)(3)误译词类活用的词。误译词类活用的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错误译法: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屠户)前面。 正确译法: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在(屠户)前面坐着。 解析:原句中的“犬”是名词作状状语,表比喻,译为“像狗一样”。“于前”是后置状 语,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放在动词之前。另外,这个句子还是个省略句,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4)(4)误译偏义复词。误译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 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最小的语
6、音语义的结合体)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不表示意义。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句中的“远近”就是一个偏义复词,偏义在“远”。 由于不懂偏义复词的用法,因而导致翻译错误。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错误译法: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正确译法:这确实是万分危亡的时刻啊。 解析:“存亡”是偏义复词,偏义在“亡”。 (5)(5)误译文言虚词。误译文言虚词。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本来可以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正确译法: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或者认为他死了
7、,或者认为他逃跑了。 正确译法: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错误译法:你思想的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正确译法: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解析:例中的“以”通“已”, “已经”的意思,而不是“可以”的意思;例中的“或”是“有人”的意思,不是“或者”;例中的“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翻译,而不是“的”的意思。 4.4.漏译重要词语。漏译重要词语。 翻译时句中重要词语没有译出来,只译出了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8、 错误译法:(我)心中有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正确译法: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错误译法: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复习它们,不也很愉快吗? 正确译法: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要按时温习它们,不也很愉快的吗? 解析:句中“以”没有译出来,应当将“以”译成“因为”;“足”也没有译出来,应当把“足”译成“足以”。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5.5.漏译省略成分。漏译省略成分。 古汉语里,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主谓宾的省略,介词“于”“以”的省略,介词“以”“与
9、”“为”等的宾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等,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错误译法: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竭尽了。 正确译法: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错误译法: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桌子、一椅子、一纸扇、一醒木罢了。 正确译法: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 (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 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错误译法: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
10、我的品德高尚。 正确译法: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解析:例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谓语“鼓”和主语“气”,补充出来就是: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例也是一个省略句。 古汉语中数词后面的量词往往省略,翻译时应在数词“一”后分别加上量词“张” “把” “把”“块”。例省略了起补充说明的句子,即“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怎么样?译时要补充出来,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6.6.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致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
11、人行,必有我师焉。(十二章) 错误译法: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正确译法: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解析:错误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一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7.7.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如: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错误译法:我听说这件事情也已经很久了。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陈胜者是阳城人也。 解析: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句
12、中的“者”“也”是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思。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等语气作用,或只起连接作用,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以删去不译。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错误译法: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叶船篷,刻了船桨,刻了炉子,刻了茶壶,刻了画卷,刻了念珠各一件。 原句中反复出现的为字不必一一译出,“箬篷”后的五个“刻了”可删去。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翻译 常见 失误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