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下科学3-2《八颗行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六下科学3-2《八颗行星》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宇宙宇宙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八颗行星八颗行星 课型课型 活动探究课活动探究课 课时课时 1 1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让学生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是十分渺小的,它们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
2、标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教学重难点点 重点重点: :按一定比例对八颗行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应排序。 难点难点: :利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
3、册等。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一、聚焦聚焦 1.用课件展示太阳系示意图。(编辑:蒙蒙 de 雨科学课堂) 2.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三颗行星。 3.提问:太阳系八颗行星有哪些?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 与第一课时相结合, 使教学具有连贯性。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活动一: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1.用课件展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离太通过阅读、排序、 建模三个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 2 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
4、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活动二:给八颗行星排序。活动二:给八颗行星排序。 1.按离太阳的距离(远近)排序。 2.按直径大小排序。 3.要求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4.小结:八颗行星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直径最大的是木星。 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每个小组准备材料: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 2.学生将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3.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应该排列在哪一条折痕处?各行星可用圆圈或圆点表示
5、,再写上名称。 4.学生对照折痕处的数字,将处理后的数据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 5.小组展示各自组的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并做解释,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排序活动只是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比较, 为后面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降低难度。 三、研讨三、研讨 1.在建造模型的过程中,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2.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我们有什么新的认识或问题? 拓展拓展 1.观察木星及其卫星。 2.播放木星及其卫星的视频资料。 增加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八颗行星八颗行星 按离太阳距离排序: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近 远 按直径大小排序: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3 大 小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最主要的是通过活动三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模型的建立。在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老师要加以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