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中图版(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2019)必修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半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2.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东亚、南亚主要影响因素是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东亚、南亚主要影响因素是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西部、北美东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达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达) 3.
2、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4. 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从黑河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西北部人口少,东南部人口多。(自然因素:我国东南部较西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我国东南部较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和通信发达。)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具有趋向性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具有趋向性(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平、沿河近海地区)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 一般来说,过于湿热的雨林、干旱的沙
3、漠、戈壁地区湿热的雨林、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寒冷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 2.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 水源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二)人文因素 1.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4、 2.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1)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农业发达的地区。 (2) 工业社会: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 导致人口向城镇城镇集聚。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城市带。 3.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 4. 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特
5、点及影响因素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 2.2.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迁入迁入- -迁出迁出 3.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净迁出区出区。 4.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即人口增长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 +机械机械增长增长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三、三、人口迁移分类人口迁移分类 (一)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6、 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集团性、大规模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外籍工外籍工人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 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净迁出区, 大量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北美和欧洲欧洲。 2. 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成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净迁入区。 3. 近年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西亚、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 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平衡 (二)
7、国内人口迁移 1.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农村向城镇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表现 原因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 有计划有计划、有组织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由东部向西由东部向西部部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制度(政治因政治因素素)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城镇迁移, 大量内陆人口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快速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的推动(经济因素经济因素)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8、。 【推力】【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动力】【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等。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五、人口迁移的影响五、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影响 迁入地迁入地 迁出地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促
9、进人地协调; 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就业及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受教育水平地域开放程度、受教育水平成正相关正相关;与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成负相关负相关。 2.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短缺的资源短缺的资源 3.3.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其数值要数值要小于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第二二章章 乡村和城
10、镇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 城镇功能区主要类型及分布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原因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地租低 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 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背向发展 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 靠近水源, 与文化区相联系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三、城镇内部空间
11、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土地租金就越高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离城镇中心越近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租金越高 政策因素 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文化因素 城镇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者商场建在该处,以
12、提高其知名度 环境因素 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距离; 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建设防护隔离带 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 地域文化 1.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二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2.2.地域文化在
13、城市景观中的体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建筑风格、 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色彩 (1 1)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空间布局 欧洲:中世纪受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教堂、城堡为中心,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外围 美国: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 中国:受传统文化(对称、规矩、等级)影响,宫城居城市中心,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2 2)建筑风格)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
14、结构为主。 中国宫殿式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突显皇权至高无上。中国宫殿式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突显皇权至高无上。 中国园林多亭台楼阁假山,绿植显而不露、忌直求曲。体现含蓄内向、天人合一。地域文化有内向性、内向性、封闭性封闭性 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西方宫廷的喷泉、雕塑、广场,体现宗教占优势地位。西方宫廷的喷泉、雕塑、广场,体现宗教占优势地位。 西方园林多喷泉雕塑,绿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体现直率敞朗、征服自然。 地域文化以外向、开放著地域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称 (3 3)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色彩:色彩是体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的色
15、彩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城市主色调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四合院:四合院: 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特点:四面合围、外围砌砖墙,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既可以防风沙、抗严寒,也有夏季遮阴的效果,同时减小西北冷空气的影响。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体现华北人民上下尊卑、长幼,正统、严谨的儒家传统性格,体现中国人性格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第三节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 城镇化 1. 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2. 衡量指标:衡量城市
16、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 世界城镇化进程 水平 发展特点 常见问题 初期 低(30%-) 进程缓慢 功能区混杂布置 中期 较高(30-70%) 城市化迅速推进 (郊区城市化)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汽车普及后, 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后期 高(70%+) 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空洞)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17、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4.4.城镇化空间差异城镇化空间差异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有利影响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不利影响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6.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区位因素
18、1. 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季节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周期性。 2.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 自然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气候候 光照光照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品质 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昼夜温差昼夜温差 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积累 热量热量 热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品种和耕作耕作制度、生长期制度、生长期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
19、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别 特点 目 前阶段 目前速度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与经济发展关系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 后期 趋缓 资本主义发展早, 农业现代化水平高, 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适应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 加速 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不适应(超前于经济发展) 问题 表现 原因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和噪声大气污染、
20、水污染、 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污染等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 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
21、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降水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利用状况状况、生产
22、能力生产能力等 地形地形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种植业,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渔业,山区适合发展林牧业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着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生长状况, 进而影响着作物产量, 甚至也影响到作物的品质品质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 水源水源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干旱、 半干旱地区, 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的关键。 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
23、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或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 4.人文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市场 市场市场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交通交通 农产品运往销售市场, 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 园艺业、 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政策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或类型, 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政策,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劳动力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数量的多少、 素质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
24、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机械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机械化为基础 科技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等,如通过培育良种培育良种可扩大农业生产的范围,利用温室大棚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等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地发发展变化展变化中。 三三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1.亚洲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亚洲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
25、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自然因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稻土);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因素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 生产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多地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地少,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作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2.2.澳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地理 图版 2019 必修 第二 册全册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