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16章 变态心理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变态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16章 变态心理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16章 变态心理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章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法律问题 01 概述 02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伦理准则 03 精神病人的监管与看护 目录 CONTENTS 04 精神障碍与刑事司法 第一节 概述 变态心理学领域更多地涉及法律问题变态心理学领域更多地涉及法律问题,原因有,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方面: 第一,精神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导致一些患者不能作出客观决策,因而不会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或是虽由他人协助前往,也不愿接受诊治。于是往往需要第三者(如监护人)代作决策,或是违背患者意愿而实施治疗措施(如强制住院治疗)。 第二,精神障碍患者几乎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处于边缘状态,偏见和歧视使他们无法得到应
2、有的医疗服务,或只能得到较低质量的服务,加上患者本身对其应得的尊重与权益麻木不知,由此也增加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侵害患者基本公民权和人权(如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的危险。 第三,精神疾病的特点也可导致由疾病状态或药物治疗引起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如攻击、自杀自伤、擅自出走、意外死亡等,从而引发医患纠纷甚至法律诉讼。 一、精神病患者的隐私保护 (1)精神卫生法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隐私问题。其中第四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对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单位、病历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的除外。第二十三条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
3、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2)执业医师法第22条有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并保护患者的隐私是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 (3)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6条及第44条规定:医疗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保护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心理健康咨询对象的个人隐私。泄露心理健康咨询对象隐私或者违反执业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其资格证书。 一、精神病患者的隐私保护 (4)北京精神卫生条例的有关规定则更为详细,具体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工作相关的其他单位及人员应当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隐私权。未经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书面同意,不得对该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录音、录像
4、、摄影或者播放与该精神疾病患者有关的视听资料。因学术交流等原因需要在一定场合公开精神疾病患者病情资料的,应当隐去能够识别该精神疾病患者身份的内容(第42条)。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3 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精神疾病患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第50条)。 二、民事行为能力 定义定义 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民法学概念,公民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力或为自己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当公民达到一定的年龄(如达到成年),能够审慎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并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时,才具有行为能力。行为能力以长时间持续存在的
5、理智活动为前提。不只涉及某一具体的民事行为,而且还涉及现在和将来的一切民事行为。 二、民事行为能力 鉴于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属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常需采取非自愿住院的方式安排治疗。 英国模式: 以患者“(因病情严重而) 需要得到治疗”为主要标准,强调治疗的恰当性、监护人和医生在作出住院决定上的权力; 美国模式:以患者“具有(针对自身或他人的) 危险性”为主要标准,强调正当程序和警察在决定住院方面的权力。 三、刑事责任能力 (一)定义 责任能力责任能力是一个刑法学概念,它指的是行为人负担刑事责任的资格。法律明确规定,只有有责任能力的人才适宜用刑罚。无责任能力的概念指的是实行犯罪行
6、为时排除责任能力。无责任能力不会因疾病和时间因素而有所改变。 三、刑事责任能力 (二)无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 (1)医学标准:患有急性、慢性或暂时性精神障碍; (2)一般标准:上述精神病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即此时精神病人丧失辨认或者控制本人行为的能力。 这两条标准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判定为无责任能力。认定为无责任能力者可进行精神失常辩护。 三、刑事责任能力 (三)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
7、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伦理准则 一、伦理准则概述 (一)伦理准则的含义与作用 伦理伦理准则准则在本质上具有较宽广的概念并可由个人进行解释。专业人员通过阅读并思考这些准则,能够扩展觉察、澄清价值并从中发现处理工作挑战的指导原则,借此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了解与实践伦理准则的精神,从而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敏感觉察与核检自己的伦理行为,发展出成熟、公正、审慎、明智的决定,确保来访者的最佳利益。 一、伦理准则概述 (二)伦理准则的应用 专业伦理并非一个工作蓝图,要求实务工作者不需思考与判断就加以应用。事实上,由于实务工作中个体状况的独
8、特性和情境的差异性,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必然不能刻板地使用伦理准则,而是必须主动、谨慎与创造性地处理伦理问题,寻求最具针对性的适宜的解决之道。 在实务工作中所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和信念与明文规定的特定准则可能产生冲突的情形下,伦理准则的应用就必须有适度的弹性,使其在文化架构下得以被了解,并调整规范以适应于不同的文化要求。 一、伦理准则概述 心理学伦理原则与行为准则的主要内容 1. 专业折损 2.知情同意 3. 记录保存 4. 保密 5.双重与多重关系 6.性接触与治疗关系 7.能力与继续教育 二、临床工作中的保密与警告的责任 按照心理干预伦理和道德准则的要求,心理学家必须保证在治疗过程中,个人信息和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第3版 变态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16章 变态心理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变态心理学 课件 16 伦理 法律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