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点总结(3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必修必修 4 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一考点一 追求智慧的学问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哲学的含义含义 (1)从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2)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5)从与生活的关系看: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6)从与时代的关系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
2、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比较 世界观 哲学 含 义 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特 点 不同 自发形成的、零散的 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 存 在 不同 人人都有 不是人人都有 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反 对 错误倾向 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注意 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2)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 哲学 区别 含义不同 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 对象不同 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以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任务不同 揭示世界的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从具体科学中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用不同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
4、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反 对 两种倾向 取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无用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考点二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5、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两者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 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
6、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比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代表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7、具有反作用 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性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 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
8、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 及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孔子: “死 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生有命,富贵在天”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
9、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哲学史上的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两个对子”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考点三考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
10、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
11、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1)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拓展拓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
12、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 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 )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是主观的) 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 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考点二考点二 运动的规律性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的含义:哲
13、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辩证关系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
14、,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人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
15、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
16、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考点一考点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征: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
17、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
18、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联系的条件性:随着条件的改变,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总的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
19、各个阶段。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
20、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考点二考点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着的。 (2)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
21、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22、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
23、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习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考点三考点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24、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
25、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方法论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特别提示】【特别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与文化 2023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统编 必修 哲学 文化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