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整理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整理(3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基础)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及其类型 一、区域的特征 1 1、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内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有一定的体系构造; 客观存在性; 2 2、区域的特征、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 差异性:差异性:指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从某种意义
2、上来说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相对的。 开放性开放性: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 动态性:动态性:指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与发展的需要, 区域种类日益丰富, 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 3 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试描述其区域整体性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试描述其区域整体性特征。 深居内陆,海拔较高;深居内陆,海拔较高;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 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河流稀少,以内流河为主,多咸水湖;河流稀少,以内流
3、河为主,多咸水湖; 植被稀疏,荒漠为主;植被稀疏,荒漠为主; 土壤含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土壤含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 生物多样性少;生物多样性少; 畜牧业为主,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为主,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二、区域的类型 1 1、区域划分的指标、区域划分的指标 单一的指标或多重的指标;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 2 2、类型:、类型:按空间尺度:大尺度区域,如大洲;中尺度区域,如省;小尺度区域,如村 按区域性质: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 3 3、自然区域:、自然区域: 定义:自然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
4、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 主要分布平原、丘陵,海拔较低,大部分在 1000 米以下,其中东部大部分在 500 米以下 主要分布山地和盆地,海拔较高 高原为主,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部分地区终年积雪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降水量大于 4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降水量在 100400 毫米, 气温日、年较差大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 气温低, 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大,降水少 水文 外流河为主,河流众多,流量大,流程较长 内流河为主,河流稀少,含沙量较大,流量小,冬季易断流 内
5、流河为主, 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人工树种、品种较多,土壤在森林作用下淋溶作用强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生物种类少 植被以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林为主,森林少,动植物稀少;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天然植被少,是我国主要农耕区 人类影响较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利用不合理荒漠化发展 影响微弱, 原始状态保持完整 分类: (1)综合自然区: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 (2)部门自然地理的各种分区: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4 4、行政区域、行政区域 定义:行政区域是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
6、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 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 5 5、经济区域、经济区域 定义:经济区域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 经济区域既有综合区域,也有部门经济区。 综合区域简称经济区,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部门经济区以国民经济某一部门为对象,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 6 6、文化区域、文化区域 定义:文化区域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
7、、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 特点: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 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文字等,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7、自然地理特征答题思路:自然地理特征答题思路: 思考思考方向方向 答题方向答题方向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等) ;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较差大(小);气温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8、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短缺)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 ;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稀少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 ;水资源丰富
9、(短缺) 8、人文地理特征答题思路人文地理特征答题思路 思考方向思考方向 答题方向答题方向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等 其他 耕作制度或作物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综合性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镇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
10、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土地、生物、水)资源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方面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的成长阶段 结构优化和整体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转型阶段提升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以创新驱动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低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水平高,人均国内
11、(地区)生产总值高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工业高速发展到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 逐步提高 较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少而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交通便利 现 代 化 交 通 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镇化特点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 城镇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严重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人地关系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 1、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条件、东
12、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条件 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 海陆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雄厚 农业发展潜力大。 2 2、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 矿产资源枯竭(大庆) ,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 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3 3、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应措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应措施? (1)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2)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和提升加工制造业。 (3)优化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 (4)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较大的
13、支持。 4 4、中国制造、中国制造 2 2025025 的意义:的意义: 改变以往拼资源、 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降低资源、 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借此改善生态环境; 以创新驱动发展,多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部门,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此提升整体发展素质; 倡导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借此提升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 1、区域发展差异性的表现、区域发展差异性的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 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文化习俗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 2、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地区生产总值 3 3、地区类型、地区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低收入地区。 4 4、地区比较、地区比较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及热带季风气候 土壤 黑土、棕壤、褐土 红壤、砖红壤 件差异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河流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短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较长 社会经济条件
15、差异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小麦、玉米生产占据突出地位 以水田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广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和综合型工业基地为主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交通发达 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合理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联系 1、区域联系的定义: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 2、区域自然地理
16、环境的组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3 3、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组成:、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组成: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通过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业贸易,投资、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4 4、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目的: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意义: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由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亚太金合组织、欧洲联盟、二十国集团、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经济
17、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展的影响: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深入的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 1 1、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国家内部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长期并存。 2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背景: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
18、国基本国情。背景: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 四大板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高地。 三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布局“一带一路”倡议。 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城市群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 陆海统筹: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4、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 a)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b)
19、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c) 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d) 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5 5、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拓展:交通运输线、点建设产生的影响拓展:交通运输线、点建设产生的影响 对于重大交通线建设意义、影响类问题,一般要从交通、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
20、交通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 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节约运输时间;完善交通运输网,缓解区域间交通运输压力。 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是交通线对起点的影响;二是对终点的影响;三是对所经过地区的影响。即促进起点、终点和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等;促进区域间经济协作,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间社会的分工;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防等。 第一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一、大都市
21、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作用。 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 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3 3、 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空间集聚 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 第二阶段辐射功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
22、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4 4、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空间是如何由点到网发展的?(请参考教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空间是如何由点到网发展的?(请参考教材) 5 5、 集聚作用集聚作用 集聚作用是集聚作用是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到达一定规模以后, 成本上涨, 利益下降, 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就会凸显, 比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 6 6、 辐射带动辐射带动 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滞后的地区之
23、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的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地位、目标(见教材) 2 2、上海拥有世界、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的必备条件级中心的必备条件 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
24、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3 3、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 a)a) 产业带动功能产业带动功能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 b)b) 都市核心功能都市核心功能 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 c)c)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门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上海拥有虹桥、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上海港是我国主要的外贸港之一,拥有外高桥、吴淞、洋山等深水港区
25、。 d)d) 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等。上海是我国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 e)e)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上海作为全国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研发中心保持频繁的交流。 拓展: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决定港口位置决定港口位置) )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地理 湘教版 2019 选择性 必修 二全册 知识点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