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内容解读
《2022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内容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点内容解读(4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内容解读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内容解读 一、早期中华文明一、早期中华文明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 距今约 1 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 1 万多处,且 (中华文明的特点)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距今约 7000 至 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
2、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 200 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特点),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
3、上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约公元前 1600 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也称殷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4、,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公元前 1046 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一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公元前 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
5、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特点)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形似井字而得名。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6、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
7、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
8、改良。在教育方面,孔子以“有教无类” 的思想办学, 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相传孔子晚年对 诗书 礼 易 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3.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以邹衍为代
9、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和法家,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非攻” ,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三、秦汉
10、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 214 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
11、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秦的统一的意义)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元前 2
1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经过 60 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经过与匈奴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
13、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朝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 ,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公元前 210年,秦二世继位;他残忍昏庸,实
14、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公元前 209 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 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灭亡的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王莽篡权)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在位时期的改革,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 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
15、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184 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
16、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63 年,魏灭蜀。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自三国、西晋以来,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420 年,武将刘裕夺取东晋皇位,改国号宋。此后 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
17、都建康,合称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同时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等地进入十六国时期,其中大部分政权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439 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5 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18、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 世纪前期,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稍后又分别被北齐、 北周取代,这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大运河(的意义)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并逐渐统一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19、 。唐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太宗派兵击败东突厥并俘获其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 世纪前期, (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意义)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玄宗统治时期,封韩羁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755 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
20、阳起兵与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史称 “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 (影响)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形成持续了 100 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875 年爆发的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作用)扩大了统治
21、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作用)保证农民有较
22、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意义)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东汉末兴起的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隋朝时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取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
23、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文学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创出新风格,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唐朝的吴道子被
24、尊为“画圣”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如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五、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 经济、
25、 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960 年, 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 夺取帝位, 建立宋朝, 定都东京, 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其他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在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022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知识点 内容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