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点知识梳理
《2023届高三(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点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三(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点知识梳理(5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制 (1)制度: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官制: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1)内容: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
2、附近的王畿地区。 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3)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4)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5)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4.商周政体的特点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君主的权力
3、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 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各国政治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图示历史 (3)秦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局面。 2.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1)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本质:
4、君主专制。名称由来: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3.三公九卿制 (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2)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4郡县制 (1)原因:秦始皇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
5、,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多少,置县令(长) 、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5文书行政机制 (1)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文书传送: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知识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体制一、中央行政体制 1.汉朝中枢权力的变化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为加强集权,设立中(内)朝,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
6、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2.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 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评价: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7、。 4.宋朝: (1)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 (2)另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但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所以宋代为二府三司制。 5.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加强。 6.明内阁制 (1)内阁制 背景:1380 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绵延 1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建立:废宰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2)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3)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7
8、.清朝军机处 (1)特点:简、速、密。 (2)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3)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二、地方行政制度二、地方行政制度 1.汉朝 (1)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 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2) 汉景帝武力削藩、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诸侯国权力不断被削弱, 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汉武帝将全国划分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代
9、表皇帝巡行郡国。 2东汉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 (1)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3.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4.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5.唐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1)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2)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
10、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6.宋朝的路、州(府) 、县三级制 (1)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2)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 、县三级制。 7.元朝的行省制 (1)设立: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2)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8.明清 (1)明朝废除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
11、2)清承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第第 2 2 课课 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形成 (1)时间:公元前 8前 6 世纪。 (2)特点:人民主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轮流统治与被统治;直接民主公民直接行使权力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民主制度与斯巴达寡头政治 城邦国家城邦国家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权力机构权力机构 产生及职能产生及职能 雅典 民主制度
12、 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陪审法庭 是主要司法机关; 陪审员全体达 6000 人之众,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斯巴达 寡头 政治 公民大会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世袭,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议员 30 人,终身任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2)实质: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
13、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 (1)权力机构: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拥有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等权力,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特征:实权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2罗马帝国 (1)建立:公元前 1 世纪末,屋大维建立
14、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2)特点: 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3.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 (1)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 (2)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3)古代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 (4)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2)法兰克帝国分裂,形成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2.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
15、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又多次冲突。 3.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2)形成:14 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3)影响: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3.英国:议会君主制 (1)奠基签署大宪章 原因:13 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
16、士和市民反对。 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2)初步形成建立国会 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3)形成建立两院制议会 标志: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知识点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背景: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168
17、9 年颁布权利法案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3)18 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4)19 世纪,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选举权。 3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 (1)背景:1775 年,在北美的 13 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2)标志: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 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
18、的下级法院,它们对宪法和法律有最终解释权。 4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过程: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 (2)内容: 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 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5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 (1)进步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3)逐渐完善:经过 1920 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第第 3 3 课课 近代以来中国
19、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民国初年共和制度的初建 (1)共和制度的诞生 标志: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与纪年: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原因: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是中国历史
20、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政党政治的尝试 背景: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尝试宋教仁案 a.背景:1912 年 8 月,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概况: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c.结果: “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 失败: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
21、名存实亡。 (4)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 a.背景:袁世凯大权独揽;古德诺以及筹安会,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b.过程:1915 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c.失败: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 北洋军阀割据 a.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没有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b.结果: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1)国民党的“训政” 开始:1928 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训政纲领 : 在训政时期,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大会闭会期间
22、,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评价: “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制;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2)国民党的“宪政” 背景: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 过程:1948 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
23、探索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的探索 (1)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制度建设: 1931 年 11 月 7 日至 20 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4)意义:中华苏
24、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战时期的探索 (1)背景: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2)抗日民主制度的建设 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3)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 (1)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5、(2)政权建设: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探索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1)时间:新中国成立前夕。 (2)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已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 (3)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1)本质特征: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3 届高三 新高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重点 知识 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