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年湖北省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湖北省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2022 年湖北省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年湖北省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一、积累与运用(共 222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秘密是大河深藏的。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 ) ,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 m q ,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_,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 u xi r q;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
2、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带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草木葳蕤,绿芽萌发。 她的气息被我追随着,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车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 )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喘息。 1. 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hui B. b chun C. f chun D. f chui 2. 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默契 裹挟而去 B. 默挈 裹挟而去 C. 默契 裹胁而去 D. 默挈 裹胁而去 3.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
3、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心照不宣 千军万马 B. 心会神凝 千军万马 C. 心照不宣 万马奔腾 D. 心会神凝 万马奔腾 4. 文中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处修改为“秘密是大河深藏的”。 B. 处修改为“任那里草木茂盛,绿芽萌发”。 C. 处修改为“她的气息被我追寻着”。 D. 处修改为“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 5. 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最合适一项是( ) 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从雪山到海洋,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 A. B. C. D. 6. 综合性学习 2022 年
4、2 月 4 日, 北京冬奥会盛典的大幕拉开, 班级就北京冬奥会举办“共话冬奥”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 (1)任务一:知晓主题含义。本届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作为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举行的冬奥会,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试用一句话表述你对冬奥会口号的理解。 (2)任务二:微博参与互动。冬奥会开幕式与闭幕式上的中国元素惊艳世人,如二十四节气、迎客松、中国结、折柳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纷纷留言,请你仿照第一条微博再续写一条,参与互动。 冬冬:四面八方来相聚,青松迎客; 墩墩:_。 7. 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山水本无情,皆因人之有情,触景生情,情景相融,方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温庭筠
5、商山早行的颔联“(1)_, (2)_”以典型景物描写暗含旅人早行的感受;李白峨眉山月歌“(3)_, (4)_”于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初离蜀地、伴月江行的独特体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若夫(5)_, (6)_,晦明变化者”描述景色变化抒寄情山水之情怀;晏殊则在浣溪沙中通过“(7)_, (8)_”这组天然奇偶句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感悟。 二、古诗文阅读(共二、古诗文阅读(共 1515 分)分) (一) (共(一) (共 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
6、沛公军!”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8.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一项是( ) A.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B.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因沛公称王关中,任用子婴为相而决定攻打沛公军。 B. 项伯因平素与张良交好,便私会张良让他离开沛公以避祸。 C. 张良向沛公汇报情况并商议对策,于是强拉项伯去见沛公。 D. 沛公表明自己不敢反叛
8、之意,并表示愿与项羽约定为亲家。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 (共(二) (共 5 5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 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围绕“游”字展开,记叙了村行沿途风光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劳作画面。 B. 颔联写山西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写景中寓含生活哲理。 C. 尾联写诗人希望
9、若村民准许,哪怕自己年迈力衰,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D.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甘于归隐的人生态度。 12. 这首诗记作者游山西村,着力表现了乡村的风俗美与人情美,试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共三、现代文阅读(共 2525 分)分) (一) (共(一) (共 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 月 12 日,伴随着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接近尾声,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最后两场自主贡献活动在格拉斯哥的顺利举行,历时四个月筹备,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在内的 15 所盟校联手举办的峰会圆满落幕。
10、全球数百名大学生通过远程协作参与了此次峰会活动。 峰会上,剑桥大学净零中心主任艾米丽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青年人希望能够描述出气候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等各种方法传递想法,他们与电影导演合作甚至专门为影片作曲,提交了各种作品。青年所展现的宣传创意和行动决心令我们深受鼓舞。”活动中,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柳珊、帝国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帕洛玛阿瑞、清华大学本科生张尚辰和凯瑟琳图弗南作为联盟青年代表宣读了全球青年气候变化宣言 。面对气候变化危机,青年一代已成为有力的宣传者和行动者。 【材料二】 宇宙中所有物体都辐射电磁波。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
11、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增加。首先,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累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其次,砍伐森林和占用农田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此外,地表水域逐渐缩小,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这些问题导致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而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暖的元凶,由此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世界各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
12、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国际社会勤力同心,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材料三】 2020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 2015 年下降 18.8%,比 2005 年下降 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 2020 年下降 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 58 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中国还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出台保障措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
13、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近年来,中国累计安排约 11 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向近 40 个国家赠送节能和新能源产品、设备,帮助有关国家发射气象卫星,为 120 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近 1500 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像中国一样的各大国都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引领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3. 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接近尾声 B. 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在格拉斯哥顺
14、利举行 C. 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圆满闭幕 D. 全球数百名大学生参与零碳未来峰会活动 1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气变暖效应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吸收了太阳所放出的长波辐射。 B.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增加是由于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造成的。 C. 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D.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1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 2015 年到 2020 年我国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 58 亿吨 B. 通过出台保障措施,我国将
15、在最近三十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 C. 我国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D. 我国对碳排放问题上的行动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 16. 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在哪些方面付诸行动?请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作简要的梳理和概括。 (二) (共(二) (共 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出彩 潘银璋 教了十八年的中学, 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
16、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 。”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
17、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 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
18、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
19、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向他挥了一下手说。 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 90 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缘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氲,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郑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
20、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 ,“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1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出彩”来组织内容,“出彩”就是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进步。 B. 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班级其他同学的“出彩”与李东的“不出彩”形成鲜明对比。 C. 文中李东端水给老师喝的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生动表现了其个性特点。 D. 文章重点对“我”不能体察孩子细微心理变化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与反思。 18. 结合上下文,按照提
21、示,品析下列语句。 (共 5 分) (1)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表达效果) (2)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个性特点) 19. 随着情节的发展,面对李东的表现,“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 文章结尾段中“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 结合文中李东这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整本书阅读(共四、整本书阅读(共 8 8 分)分) 我市一中学开展西游记
22、师生共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1. 班级某同学以“罪与罚”为主题整理了唐僧师徒的有关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僧:前世是金蝉子,因轻慢佛法以致被贬下界,修行十世才转世为唐僧前往西天取经。 B. 孙悟空:因硬抢金箍棒、强销生死簿、大闹天宫,被如来以七字真言咒语压在五指山下。 C. 猪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为蟠桃会上醉酒调戏嫦娥,遭打两千锤,被贬下界。 D. 沙悟净:本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打碎玻璃盏,被贬流沙河,且受飞剑穿胸之苦。 22. 在唐僧师徒四人组成的取经队伍中,有同学认为沙僧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同学们纷纷予以反驳,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23、与八戒取经态度消极相比,沙僧意志坚定,深得师傅信任,所以他是不可少的人物。 B. 遇到困难时,沙僧不说抱怨的话,不打退堂鼓,所以他是不可少的人物。 C. 沙僧本领与地位虽低微,但肩负看护行李与经书的重担,所以他是不可少的人物。 D. 取经队伍内部产生分歧时,沙僧往往能化解师徒之间的矛盾,所以他是不可少的人物。 23. 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从“行者”到“斗战胜佛”,这些不同的称号反映了孙悟空的成长历程,请结合原著简要谈谈你对悟空成长之路的理解。 五、作文(五、作文(5050 分)分) 24. 根据下面材料提示,按要求作文。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
24、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下苦功,苦中作乐,苦境终成乐境;贪享乐,无所事事,乐境也变苦境,此所谓苦乐相依也,苦与乐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对于以上材料所述,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苦与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20222022 年湖北省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年湖北省
25、大冶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一、积累与运用(共 222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秘密是大河深藏的。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 ) ,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 m q ,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_,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 u xi r q;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带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湖北省 大冶市 中考 模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