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技巧的分类 表达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说, 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包括四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结构(构篇)方式。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借代、设问、反问、互文等。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抑扬、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化虚为实、小中见大、托物寓理、等。 (3)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主要考查描写和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
2、物言志等。 (4)结构方式,主要有对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分、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表达技巧的基本概念和用法,才能在答题时对号入座。 2.鉴赏表达技巧解题格式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答题步骤 答题时,要从语境入手,先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
3、旨,理清意象。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或针对全诗,或针对某一句或某几句,确定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分析该表达技巧在内容、结构方面起到的作用。由浅入深,落在情感主旨上。 (1)(明技巧)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析运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 (3)(说效果)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渲染了什么气氛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态度。 4.答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 通过分析全诗语境, 把握诗歌内容和主旨, 并确定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确定赏析角度,在语境中分析运用该表达技巧的作用。 (2)结构分析法。立足全诗结构或者上下文结构,分析全诗或者部分诗句蕴含的表达技巧及运用该表达技巧的作用。 (3)
4、主旨分析法。立足全诗主旨或者主旨的某个角度,赏析运用该表达技巧的作用。 5.答题模板 这首诗(某联、句)采用的手法(或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了的内容,使变得,具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常见问法 1.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本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试简要说明本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4.诗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5.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二)解题技巧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主要考查描写和抒情。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
5、生、发展、变化过程。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用叙述的方式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诗歌描写了南山之美景: 日暮的岚气, 若有若无, 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1)景物描写: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来写: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
6、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宣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从调动感官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2)人物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在长篇叙事诗中 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7、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语;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特别注意区分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 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衬托人物,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就是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诗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装束,显现她的外貌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的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侧面描写。诗中写人们见到罗敷时的表
8、现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就罗敷的美貌做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这几句诗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
9、大;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 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情等细节, 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 鲜明、生动。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色彩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10、。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 残月未落之时, 冒着寒霜上路, 可见早行辛苦。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见解。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
11、格的赞美。 议论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然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揭示出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哲理。用议论的方式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旷达的情怀。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诗人不借助任何事物,而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
12、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钱塘湖春行 中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和喜悦心情。 直接抒情的判断方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观地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诗句中有直接表明情感的字、词、句。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朋友的 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相思之苦。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
13、景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即借助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为情设,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 “朝雨” 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借 “杨柳” 增添了浓厚的离别、 留恋之情。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借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14、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借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这两种暮春时节的景物来写。杨花漂泊不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愁的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15、,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一系列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寓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
16、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或抒发自己思想感情。即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颂中。其特点是:含而不露,内涵深广。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例如于谦石灰吟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
17、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答题格式: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志向(追求)。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借景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
18、。) 借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汉文帝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赦免自己的罪名, 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句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写诗人贬谪归来后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 人事全非, 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 对岁月流逝、 人事变迁的感叹。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19、。 二是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 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由于特殊的原因,诗人不便于在作品中直接评价、抨击时政,而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之诗,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借古讽今的诗往往显得比较含蓄,富有张力。 如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借古讽今。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
20、所作的靡靡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正寝,现在又有人在用这靡靡之音寻欢作乐。诗歌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杜牧 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4、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古人、古迹来抒发情感。 答题格式: 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借古代的事 (人、 古迹) 来讽喻现实的中的人 (多指当权者)的行径。 间接抒情判断方法:作为一种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诗人往往借助多种手段委婉地表达了
21、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这样的诗句中往往没有直接表明情感的词、句。 注意,同一首诗中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解题步骤: 步骤一:(明技巧)指出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步骤二:(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该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说效果)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典型例题 【典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目: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2、 【解题指导】本题适合采用“意象意境法”“分析景图法”“抓关键词句法”解题。首先采用“抓关键词句法”分析,明确“东临” “以观”写出了诗人的行动路线,交代了人物经历,属于叙述的表达方式。接着采用“意象意境法”分析,明确这两句的大环境“碣石” “沧海”。最后采用“分析景图法”“抓关键词句法”,根据下文对“日月”“星汉”的虚写,体会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参考答案】记叙。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典例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题目:这首诗运用了_手法,描绘
23、了_的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现了_的情感,达到了_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导】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参考答案】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日常生活中寄家书时害怕“说不尽”“临发又开封” 作客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 具体生动而感人 【典例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
24、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导】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参考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典例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表达 技巧 表达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