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中常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中常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中常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中常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中常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泊秦淮。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兵车行。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林升题临安邸。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
2、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石壕吏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王翰凉州词。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温庭筠望江南。 4.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5.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7)生活哲理的阐释。如:苏轼题西林壁。 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技巧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能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
4、化,使诗词中的情或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刘禹锡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贺铸青玉案:“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5、,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片用“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 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中的“鞍马”代“客人”。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以“杜康”代酒。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
6、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岑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深切思念亲人的情感。 曹操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修辞,表达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
7、暂。 4.对仗:现在称对偶,它要求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相对(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因此,对仗可使诗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 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
8、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 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
9、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7.设问: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sh)酒临江,横槊(shu)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自问自答,不仅提示读者注意,同时也强调了愁的程度。在问答之中,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使词意进入精深幽邃的境界。 8.反问:
10、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 乌江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亦,尚能饭否?”作者运用反问修辞,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 9.起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就是起兴或发端,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 以引起所要咏叹的内容(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它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由关雎和鸣,引起君子对淑女的思慕和追求,贴切而有深意。蒹葭:“蒹葭苍苍
11、,白露为霜。”以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既交代了时令环境,又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冷寂气氛,流露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10.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赋,就是直接铺叙(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直接铺叙陈述。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是诗经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
12、氛和情绪。如豳(bn)风七月就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如杜牧阿房宫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1.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情感等的一种手法。它既可以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还可便于诗人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13、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作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了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讽刺了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以廉颇自比,表示了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2.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 就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融化为自己的语言,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可分为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
14、开拓。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13.双关: 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某一字、 词, 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执着的相思之情。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是谐音双关,表面上指天气,这里
15、实际暗指“情”,即情思。运用谐音双关写恋人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14.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对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关城。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应理
16、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手法,用将军与士兵们的白发与热泪表达了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 15.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又使行文前后呼应起伏跌宕,获得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个“期”连用,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两次,前一处是写眼前实景,渲染凄清寂寥的氛围;后一
17、处是想象重逢时对此时情景的描述,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巴山夜雨”重出,令人之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间徘徊,使思“君”之情更加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16.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卢梅坡雪梅: “梅须逊雪
18、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句将“雪”和“梅”作对比,突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表明万物各有千秋的特点。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7.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
19、,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运用叠词可以起到突出强调、加强语气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的作用。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凄冷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其中常考的是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
20、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 让强烈的感情直接倾泻而出。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结尾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真挚质朴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抒发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一个
21、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苏轼 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2.间接抒情 常见的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 是通过对某种景物(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抒情方式。 其特点是:景为情设,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前两句写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描绘了一幅朦胧冷清的夜景,渲染
22、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后两句抒情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借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朝雨”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借“杨柳”增添了浓厚的离别、留恋之情。 借景抒情的主要类型: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 乐景写乐情 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
23、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哀景抒哀情 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 既是景语, 又是情语, 以哀景抒哀情, 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以乐
24、景写哀情,诗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 “绿叶” “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和伤感。 贾至 春思 :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人
25、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 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崔颢于武昌登黄鹤楼吊古怀乡之作。诗的后四句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伫立楼头,远眺,江面睛明,远处的汉阳城,树木历历,清清晰晰;近看鹦鹉洲上,芳草那么丰茂,碧如绿茵。这是一派开阔明丽的景象。然而,面对这美好的景色,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暮日将坠,家乡又在何方呢?眼前见到的是江面上一派烟波浩渺,不禁乡愁顿生作者在颔联中着力描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古诗词 常见 思想 内容 作者 观点 态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