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 一、赠友送别诗 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是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古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挥泪泣别;借月咏别;芳草惜别。 折柳送别的诗, 如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 产生原因大体有三: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柳” 与 “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
2、欣向荣之意。 饮酒饯别的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唱歌送别的诗,如李白赠汪伦。 1.常见主题 (1)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但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
3、,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 (3)借送别言志。 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这一类送别诗, 以送别为题, 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
4、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2.常见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 (4)月:月光给人的感
5、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意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3.表达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
6、,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4)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7、素了。 (5)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4.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1)送别内容 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2)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3)表达技巧 这类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4)鉴赏方法 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 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
8、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行旅闺怨诗 行旅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商妇的闺怨诗,其抒情主人公怨伤的焦点则在于丈夫的重利轻别、约而无信上;征妇的闺怨诗固然也怨伤良人久出不归,但更突出
9、地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这类诗在怨伤战乱的同时也多流露出一种殷忧,但不是丈夫的弃旧迎新,而是征夫的生死与冷暖。 1.常见主题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 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2)叙写羁旅、独守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如张
10、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3)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亲人团聚的憧憬。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
11、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 2.常见意象 (1)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2)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3)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4)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5)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6)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其他常见的还有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子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
12、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3.表达技巧 闺怨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以及抒情角度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1)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情感更加浓厚。 (2)侧面落笔:想象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4.行旅闺怨诗鉴赏要点 行旅闺怨诗或写羁旅之愁思, 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 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等),或托物(月、雁、笛、柳等)传情,或因梦寄情。抒情角度:从己入笔;
13、或从对方入笔。 (1)行旅诗:这类诗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由眼前景写起,交代行踪,然后有感而发,抒发情感。行旅类诗歌中有很多表达离开家乡的惆怅。 基本主题: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闺怨诗:这类诗的特点是婉约缠绵。 基本主题:一是表现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是表现宫中女子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咏物言志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府。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描摹情态,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
14、,或托物言理,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托物言志类咏物诗则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咏物诗的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既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又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 1.常见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决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
15、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 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如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及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
16、浪向人间。 本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如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常见意象 (1)蝉:品行高洁。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2)梅、松、竹、兰、香草: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 (3)松柏:常用松柏
17、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桃、菊: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 3.表达技巧 (1)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这是不少咏物诗的特点。 (2)衬托:是指不直接、正面地描写,而是通过以此托彼、以虚衬实等方式,来状写那些难以直接表现的事物及其蕴藏的情致和深意,能使事物的特色鲜明突出。 对咏物类诗相关考题的把握,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意象(物象)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有时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分析形象的特征是了解所咏之物寓意的前提。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
18、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还要注意形象所处的环境、所受的遭遇。 (3)一定要注意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了解所咏之物的寓意(或象征义、比喻义),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 (4)分析思想感情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要体味物的“冷”“暖”不同色调,结合诗歌标题、诗歌中的重要语句来理解,还有可能的话,可从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所附的注解来体会。 4.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1)形似与神似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内容特点: 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
19、;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4)分析重点:所咏之物的特征、品格;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5)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四、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 牧人、 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20、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1.常见主题 (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所写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 宁静和谐, 富有生活气息, 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歌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
21、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 对现实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苦闷, 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 平和、 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22、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如王驾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田里庄稼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 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 猪满圈, 鸡栖埘,诗中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4)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两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亦有表示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或禅意的寄托。如张舜民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全诗描写了农村的动人景象,前
23、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2.常见意象 (1)菊花:菊花自陶渊明后,常被寄寓清高、淡泊的精神品质。 (2)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代表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隐者的代称。 (4)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表达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各类 题材 古诗词 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