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提纲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全册提纲(4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第第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列举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和文化特征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特征:渔猎采集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2、按照时间、分布区域列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他们有何共同特征 (1) 新石器时代代表文化: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蛋壳陶) 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 ;晚期: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特征: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定居生活
2、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 多元指的是多样性;一体性指的是有融合,体现了整体性,共同性,一致性。 二、从部落到国家二、从部落到国家 1、夏起止时间、王位继承方式、生活方式 (1)时间:前 2010 年前 1600 年 (2)王位继承方式:世袭制 (3)生活方式:聚族而居 2、商起止时间、文字(记载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主要政治制度 (1)时间:前 1600 年前 1046 年 (2)文字:甲骨文,主要内容是占卜记录,说明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3、西周起止时间、三种主要政治制度名称 (1)时间:前 1046-前 771 年 (2)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 4、分封制目的,分封主体、对象,历史影响;宗法制核心、历史影响 (1)分封制: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对象:同姓亲族(主体) ,姻亲,功臣,先朝贵族 影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 治统治。 消极:引起地方割据,促使西周灭亡 (2)宗法制: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与继承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5、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土地制度、手工业主要部门、文化特点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土地经营方式:井田制 农业工具:木石骨蚌,青铜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 文化:由重神向
4、重人转变 6、早期国家的特征 (1)血缘关系浓厚,部族组织残留 (2)国家结构松散,中央尚未集权 (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4)贵族政治特征明显,国家治理使用礼治 第第 2 课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概括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 2、华夏认同的原因、表现 (1)原因:分封制的实施 诸侯争战,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2)表现: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战国之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5、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有何革新?兴建了哪些水利工程?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3)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商鞅变法的原因、时间、主要内容(说出每一内容的作用) 、历史影响 (1)原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2)时间:前 356 年 (3)内容: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姓(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对地方控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军事:奖励
6、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法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加强专制统治,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风俗: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4)历史影响 推动秦国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注:各国的变法推动了战国的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三、孔子与老子三、孔子与老子 1、列举孔子的主要主张(核心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贡献、记录其言论的著作 (1)核心主张:仁(关爱他人; “为政以德” )
7、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体现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3)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4)晚年贡献:整理诗 书 礼 易 春秋 (5)记录言论的著作: 论语 2、列举老子的主要主张(哲学思想、政治主张) 、记录其言论的著作 (1)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史观:道是世界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四四、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变化,士阶层兴起 (
8、3)教育:私学发展 (4)直接原因: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说出儒墨道法代表人物及主张 儒 家 孟 子 性善论、提倡“仁政”、君舟民水 荀 子 性恶论、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墨 家 墨 子 “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阴阳家 邹 衍 五行“相生相胜” 法 家 韩 非 以法治国;主张变法;中央集权 3、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4、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1)政治
9、:列国纷争,从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破坏,各国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 (2)经济: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 (4)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华夏族发展 (5)社会形态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第 3 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前 221 年 咸阳 秦始皇 2、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特点:君主专制;
10、分工明确) (3)地方制度: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影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4)经济与文化: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5)其他措施: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六国豪强贵族至关中、巴蜀等地 核心概念:专制主义:皇帝一人决策,权力高度集中 中央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3、秦的疆域四至、统一的历史意义 (1)疆域四至:东到东海,北到长城,西到陇西,南到南海 (2)历史意义: 政治制度的影响: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立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11、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没有题目)二、秦朝的暴政(没有题目) 第第 4 课课 两汉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起止时间:前 202-公元 9 年 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都城:长安 2、西汉初年的治国理念、政策,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1)治国理念:黄老之学(道家学说) (2)政策: “与民休息” (3)文景之治 3、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引起了什么问题 (1)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2)问题: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或者说“王国问题” )
12、二、西汉的强盛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开疆拓土) 政治:颁布“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中枢辅政机构变化: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标准:品行) ; 监察制度:分设刺史,监察地方; 地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不法行为。 (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影响: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4)开疆拓土:北击匈奴; 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 张骞出使西域(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13、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 设立西域都护府(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 。 三、东汉的兴盛三、东汉的兴盛 1、东汉起止时间:25-220 2、东汉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东汉中晚期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1)盛世:光武中兴 (2)社会问题:外戚与宦官专权、 “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3、外戚宦官专权出现的根源:专制皇权的强大 4、土地兼并的方式、根源、危害 (1)方式:土地买卖 (2)根源:土地私有制 (3)危害: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秩序混乱;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四、两汉的文化四、两汉的文化 1、列举两汉文化与科技的史实 史学: 史记 (纪
14、传体通史) 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医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西汉周髀算经 “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学: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2、秦汉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正式确立,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实行思想专制。从“焚书坑儒”到“尊崇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民族关系:中央政府通过政治、
15、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拓疆域,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第第 5 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 1、看看三国魏晋政权更迭过程(P28 记下来的) 2、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政权统治特点:士族专权 2、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1)主要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2)表现(了解) :农业:土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农作物品种增加 手工业:部门增多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 (3
16、)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政权特点 :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2、孝文帝改革时间(5 世纪后期) 、措施、历史影响 (1)措施:迁都城、改户籍、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第 6 课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一、隋朝兴亡 1、隋朝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 起止时间:581-618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
17、主要建设,注意大运河的意义 (1)隋朝基础设施建设:供用朝廷的仓库和赈灾的义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2)大运河(交通道路建设)的意义: 政治:巩固统一 经济文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民族:存进民族交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列举唐朝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唐朝治理边疆的措施、意义 措施:(1)突厥:东突厥:唐太宗灭东突厥,尊太宗为“天可汗” ; 西突厥:唐政府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回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 (3)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4)靺鞨: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5)治理民族手段
18、:战争;设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意义: (1)政治:拓展疆域,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经济:推动边疆地区开发 (3)文化:文化交流 (4)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原因、起止时间(755-763) 、历史影响 (1)原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军事失误: 边境形势紧张, 唐玄宗增设军镇, 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2)影响:唐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唐朝中后期的社会问题: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黄巢起义) 第第 7
19、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1、列举西周到隋唐的选官制度及标准变化 (1)西周:世官制(血缘) (2)战国秦:军功爵制(军功) (3)两汉:察举制(品行)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由家世、道德、才能到只看家世)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 2、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1)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弊端:禁锢人们的思想;缺乏实用性;阻碍自然科学的进步 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1、三省名称、职权 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
20、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2、三省六部制特点、意义、有何发展 (1)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2)意义: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中央官制日臻完备,历代沿袭 3、发展:政事堂设立,提高工作效率 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 1、魏晋施行什么赋税制度?征税标准 (1)租(田租)调(绢帛、布匹)制 (2) 标准:人丁 2、唐初赋税制度?庸是什么,有何意义?征税标准 (1)租庸调制 (2)庸:纳绢或布代役 意义: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保障 (3)标准:人丁 3、两税法实施的时间、原因、征税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意义 (1)时间
21、:780 年(唐中后期) (2)原因: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盛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3)标准变化:由人丁变为资产 (4)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第 8 课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了解一下两汉到隋唐儒学、佛、道的发展历程即可(P45) 2、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 二、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记住主要史实即可)二、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记住主要史实即可) (1)唐诗: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22、(2)书法:东晋王羲之“书圣” ,隋唐:颜真卿、柳公权( “颜筋柳骨” ) (3)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4)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5)科技: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6)印度东晋法显
23、、唐朝玄奘;日本鉴真。 第第 9 课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列举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评价 (1) 措施:方式一:收权 行政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军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方式二:分权 中央:行政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枢密院掌军政,与“三衙”分权。财政权:三司掌财政。 地方:监察:设“四监司” ,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方式三:崇文抑武 崇文: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
24、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 评价:积极:强化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弊端: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加重统治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失败后,分别给他们送什么(P54) 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基本原则、目的、评价 (1)背景: “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庆历新政失败,危机加深。 (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控制 (3)目的:富国强兵 (4)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
25、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P56) 绍兴和议规定的南宋与金的国界线 第第 10 课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金的统治一、辽与西夏、金的统治 辽、西夏、金的政治统治特点、主要制度 (1)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2)主要制度: 辽:南北面官制 西夏:基本制度模仿北宋,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的官称 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耕战结合制度)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2)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3)地方管理:行省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高中历史 统编 2019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