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全册古诗笔记要点整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全册古诗笔记要点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全册古诗笔记要点整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观沧海观沧海 1.本诗写于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基本统一了北方) 。 身为主帅的曹操,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2.本诗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描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到达) 叙事,点明地点和目的, “观”统领全篇,体现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 、叙事,点明地点和目的, “观”统领全篇,体现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 、“观”传达诗人策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观”传达诗人策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4.“水何澹澹,
2、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写大海全景;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动静结合,写大海全景;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沧海近处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沧海远处动景;由“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沧海近处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沧海远处动景;由近及远,动静结合,表现岛上草木的勃勃生机及大海的雄伟壮丽,为下文的想象做铺垫。近及远,动静结合,表现岛上草木的勃勃生机及大海的雄伟壮丽,为下文的想象做铺垫。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写虚写,以,以夸张夸张手法写曹操的手法写曹操的想象想象,气势雄浑,气势雄浑,表面表面上写大海吞吐日月星
3、辰的上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壮阔雄伟壮阔;实际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曹操上借景抒情,表达曹操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雄心壮志。 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乐府诗合乐时的套语,这是乐府诗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与诗的内容无关。 8.全诗的基调是(慷慨苍凉慷慨苍凉) ,诗中的大海具(雄伟壮雄伟壮丽丽)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9.主旨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把眼前沧海之景与自己心中壮志巧妙结合;表现大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把眼前沧海之景与自己心中壮志巧妙结合;表现大海雄雄伟壮伟壮丽的特点,借
4、以表达自己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丽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左迁”的意思是(降职降职)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柳絮;龙标:指王昌龄杨花:柳絮;龙标:指王昌龄) 点题,寓情于景, “杨花”给人漂泊之感; “子规”含悲切之意;二者点明了特定的季节点题,寓情于景, “杨花”给人漂泊之感; “子规”含悲切之意;二者点明了特定的季节暮春,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作者为朋友降职远调而伤感的感情。暮春,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作者为朋友降职远调而伤感的感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5、西。 借景抒情,拟人,将月借景抒情,拟人,将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情感托给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对被贬友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情感托给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对被贬友人的同情、担忧与关切。人的同情、担忧与关切。 4.主旨 描写暮春之景,奠定悲凉伤感基调,情景交融,表达对被贬友人的同情、担忧和关切之描写暮春之景,奠定悲凉伤感基调,情景交融,表达对被贬友人的同情、担忧和关切之情。情。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次北固山下(次:停宿)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点题,点题,写旅途跋涉,含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乡书” 、 “归雁”照应。写旅途跋涉,含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乡书” 、 “
6、归雁”照应。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 :江水涨潮与两岸齐平; “阔”是“潮平” :江水涨潮与两岸齐平; “阔”是 “潮平”的结果。 “正” 、 “悬”写江风和缓,船“潮平”的结果。 “正” 、 “悬”写江风和缓,船行平稳;行平稳; 本句以本句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以“风正一帆悬”之小景表现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之,以“风正一帆悬”之小景表现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之大景;展现诗人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大景;展现诗人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生” “入”拟人,将“日”和“春”人格化,蕴含“生” “入”拟人,将“日”和“春
7、”人格化,蕴含新事物终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终究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的哲理,给人以以乐观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表明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表明时光匆匆时光匆匆流逝,表达游子流逝,表达游子思乡思乡之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家信) 设问,用“雁足传书”的设问,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典故寄托寄托思乡思乡之情之情 5.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寓情于景)的写法,既有(思乡思乡)之意,又有(新事物终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终究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天净沙. .秋思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白描,寓情于景, “枯藤老树昏鸦”画面萧索,衬托游
8、子的悲凉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白描,寓情于景, “枯藤老树昏鸦”画面萧索,衬托游子的悲凉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景象温馨,反衬主人公的孤独以及对温暖美好的家庭生活与家乡的怀念;本句从正反两方面景象温馨,反衬主人公的孤独以及对温暖美好的家庭生活与家乡的怀念;本句从正反两方面衬托出“断肠人”孤寂、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及乡思哀愁。衬托出“断肠人”孤寂、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及乡思哀愁。 2.古道西风瘦马 写游子孤寂愁苦的形象; “西风”点明季节是秋季。 “瘦马”暗示旅途艰辛、不得志。写游子孤寂愁苦的形象; “西风”点明季节是秋季。 “瘦马”暗示旅途艰辛、不得志。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
9、点明时间,与“昏”呼应。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本句直抒胸臆,抒发游子“夕阳”点明时间,与“昏”呼应。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本句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4.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白描、寓情于景,渲染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游子孤寂、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及乡思白描、寓情于景,渲染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游子孤寂、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及乡思哀愁。哀愁。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半个) 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秋”既点出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
10、 “半轮”营造青山吐月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秋”既点出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 “半轮”营造青山吐月优美意境;优美意境;“入入”、“流流”写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既表现月映清江之美,又暗示,既表现月映清江之美,又暗示月月夜行船夜行船之事之事。衬托诗人即将离开故乡的复杂情感。衬托诗人即将离开故乡的复杂情感。 2.本诗构思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五个地名地名连用连用,构成清朗秀美意境,构成清朗秀美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表现行船之快表现行船之快,既传达诗,既传达诗人独特江行体验人独特江行体验、初离家乡外出游历的初离家乡外出游历的
11、憧憬、憧憬、急切急切、喜悦喜悦,又抒发,又抒发思乡及思念友人思乡及思念友人之情之情。 3.主旨 寓情于景,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既传达诗人独特江行体验、初离家乡外出游历的憧憬、寓情于景,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既传达诗人独特江行体验、初离家乡外出游历的憧憬、急切、喜悦,又抒发思乡及思念友人之情。急切、喜悦,又抒发思乡及思念友人之情。 4.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清溪)出发,经过(渝州渝州)向着(三峡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思念。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宅” 、 “岐王宅” 、 “崔九堂崔九堂”是当年名流聚集场所,容易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诗”是
12、当年名流聚集场所,容易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诗人表面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怀念“开元盛世” ,感情深沉凝重。人表面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怀念“开元盛世” ,感情深沉凝重。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象征、衬托、寓情于景; “落花”暗示国象征、衬托、寓情于景; “落花”暗示国势势衰微、社会动乱及自己和李龟年潦倒、漂泊衰微、社会动乱及自己和李龟年潦倒、漂泊的处境;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繁华落幕与人世凄凉的悲慨。的处境;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繁华落幕与人世凄凉的悲慨。 3.主旨 对比,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接触及现在与李龟年的相逢,表现唐
13、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表达对比,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接触及现在与李龟年的相逢,表现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表达对对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的怀念,对怀念,对国运衰微国运衰微、社会动乱社会动乱的的感慨感慨及及自身自身潦倒漂泊潦倒漂泊的感伤。的感伤。 4.“落花时节又逢君”与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落花”意象选用有何异同? (1 1)同:寓情于景、象征)同:寓情于景、象征 (2 2)异: 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暗示国势衰微、社会动乱及自己和李龟年潦倒)异: 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暗示国势衰微、社会动乱及自己和李龟年潦倒漂泊处境;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繁华落幕与人世凄凉的
14、悲慨。漂泊处境;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繁华落幕与人世凄凉的悲慨。 浣溪沙中的“落花”含美好事物消逝之意,表达惜春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及物浣溪沙中的“落花”含美好事物消逝之意,表达惜春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及物是人非感慨。 “落花”之时“燕归”又含美好事物消逝无法阻挡,但其它美好事物会再现,生是人非感慨。 “落花”之时“燕归”又含美好事物消逝无法阻挡,但其它美好事物会再现,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虚无的哲理。活不会因为消逝而虚无的哲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背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
15、未收复。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注: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点明作诗时,点明作诗时间; “强”写战乱中诗人的凄清境况; “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典故,表现军旅惆怅、凄凉,间; “强”写战乱中诗人的凄清境况; “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典故,表现军旅惆怅、凄凉,暗寓诗题“行军”的特定环境。暗寓诗题“行军”的特定环境。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想象,慨叹故园成为战场,想象,慨叹故园成为战场,表达表达对菊的怜惜、思对菊的怜惜、思乡惆怅和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和平的乡惆怅和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和平的渴望。渴望。 4.这首诗写
16、到了哪个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 ,从“(登高登高)”、“(送酒送酒)”、“(菊菊)”可以看出。 5.主旨 这首诗由这首诗由想要想要登高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登高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此此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慨叹故园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慨叹故园为战场为战场,表达表达思思乡惆怅和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和平的渴望。乡惆怅和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情景交融,沙似雪” “月如霜”情景交融,沙似雪” “月如霜” 比喻,描绘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愁惨凄凉比喻,描绘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愁惨凄凉 的心
17、境,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情感基调。的心境,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征人: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征人: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以声衬静,表达戍边将士思乡之情。以声衬静,表达戍边将士思乡之情。 3.如何理解“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 “尽”是“全,都” ,写出征人思乡人数之多,伫立盼望时间之长;表达征人们不尽的乡“尽”是“全,都” ,写出征人思乡人数之多,伫立盼望时间之长;表达征人们不尽的乡愁。愁。 秋词秋词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比,直抒胸臆,将古人悲秋和自己颂秋进行对比;表明对比,直抒胸臆,将古人悲秋和自己颂秋进行对比;表明 “
18、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排排”是是“推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写出鹤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的意思,形象写出鹤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借鹤一飞冲天借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象征自己在厄运面前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高昂气概和高尚情操。的形象象征自己在厄运面前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高昂气概和高尚情操。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设问,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凄凉萧瑟的秋景之中;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尽显思念妻子、设问,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凄凉萧瑟的
19、秋景之中;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尽显思念妻子、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 “涨”字富有动态,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写眼前景象, “涨”字富有动态,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长深重。长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诗人想象未来与妻子重逢的欢乐情景,反衬如今客居他乡的孤寂、惆怅和思亲思虚写,诗人想象未来与妻子重逢的欢乐情景,反衬如今客居他乡的孤寂、惆怅和思亲思归之情。归之情。 4. 如何理解诗中两处“巴山夜雨”? 前一处是实写眼前景物,前一处是实写眼前景物,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渲染
20、凄清寂寥的情调;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和妻子团聚后烛光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和妻子团聚后烛光 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突出重逢的温馨、愉悦。一实一虚,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愉悦。一实一虚,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往复之妙。 5.本诗情感 抒发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惆怅和思抒发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惆怅和思亲思亲思归之情。归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戍:守卫) “僵”与“孤”写衰老病弱,孤独凄苦;与“僵”与“孤”写衰老病弱,孤独凄苦;与 “不自哀”“不自哀” “为国戍轮台”对比,表达杀“为国戍轮台”
21、对比,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之情。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之情。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夜深,夜将尽;阑:尽,指(夜)深) 由现实转入梦境,虚实结合;实写卧听风雨, “风吹雨”照应诗题,联结现实与梦境,既由现实转入梦境,虚实结合;实写卧听风雨, “风吹雨”照应诗题,联结现实与梦境,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时局动乱、国势衰微;虚写战场杀敌;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是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时局动乱、国势衰微;虚写战场杀敌;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之情。渴望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
22、国忧民之情。 3.本诗为何写梦 梦是思想的反映;以梦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梦境与现实强烈冲突,含怀才不梦是思想的反映;以梦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梦境与现实强烈冲突,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之情。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之情。 4.本诗情感 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潼关潼关 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簇:簇拥) 点明点明时间和旅程时间和旅程; “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 “簇簇” :簇拥,拟人,以动写静,” :簇拥,拟人,以动写静,高云簇拥
23、高云簇拥古城古城从从视觉视觉角度角度表现潼关表现潼关高大雄伟高大雄伟; “; “秋风吹散马蹄声秋风吹散马蹄声”从”从听觉听觉角度表现潼关角度表现潼关寂寥、辽远寂寥、辽远及诗及诗人人策马驰骋策马驰骋的的自由、豪情自由、豪情。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束:拘束;解:懂得) 侧面侧面描写;描写;拟人拟人;将;将黄河、秦岭黄河、秦岭人格化人格化,“犹嫌束犹嫌束”衬托河流衬托河流奔腾壮阔奔腾壮阔;“不解平不解平”衬衬托群山托群山巍峨险峻巍峨险峻;情景交融情景交融, 抒发诗人抒发诗人渴望渴望摆脱束缚摆脱束缚、勇往直前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少年意气。 3.主旨 情景
24、交融情景交融,写出写出潼关潼关磅礴、壮丽之美磅礴、壮丽之美,表达诗人表达诗人渴望渴望摆脱束缚摆脱束缚、勇往直前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追求个性解放放的少年意气。的少年意气。 木兰诗木兰诗 1.汉乐府中的“双璧”指的是(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木兰诗)。 2.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复沓)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互文排比、互文)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夸张)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对偶)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夸张夸张) (6)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借代借代) (
25、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互文) (8)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顶真顶真)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互文互文) (10)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互文互文) (1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对偶,比喻,反问对偶,比喻,反问) 3.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反复反复,表现军情紧急、心情急切表现军情紧急、心情急切、行军神速,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行军神速,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衬托木兰思亲,衬托木兰思亲之情。之情。 4.请分别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下 古诗 笔记 要点 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