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
《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含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届浙江省杭州市三校联考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
2、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话题。至唐代
3、,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璺(
4、wei,指诗文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滋味说”,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
5、不绝。(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材料二: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和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而且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
6、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去“复”。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
7、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见”,我们称之为“象”;“象”里隐含着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象外之象”。B. 中国美学认为象外之象决定象的意义,是美的本源。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重心在于象外之趣,含蓄蕴藉。C.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滋味”的,而且
8、还有“余味”,给人以持续的美感享受。D. 朱光潜认为相片上一形一影都是真实,欣赏者的想象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其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作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锦瑟整首诗满是惘然之情,既写出了人生的幻,又写出了人生的叹,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B. 引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C. 苏轼和司空图认为美在具体的形式之外,形式是美的支撑,是创造美的质料,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D. 音乐、绘画诗歌等中国艺术都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3. 下列描写音乐的诗
9、句最能印证“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的一项是( )(3分)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C.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D.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4.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断。请结合材料二对这句话加以解释。(4分)5. 学弟学妹们学完诗歌单元后想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这首“秋天”的诗多一些“诗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4分)【答案】1. B 2. D 3. C 4. 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要创造理想世界;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要有言外之
10、意,让人玩味不已。 5. 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要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错误。由原文“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可知,原文说的是“有形之象是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原文并不认为“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11、力。A.“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错误。由原文“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原文的表述是“惟有象外之趣,才能使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B.“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错误,引用孔子这句教育名言是为了说明相片和图画的区别。C.“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错误。由原文“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知,原文的意思是“美依托于形,但
12、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出自杜牧的泊秦淮,以史为鉴,表现辛辣的讽刺,抒发无限的感慨。B.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句是诗人夸张地描绘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C.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D.出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的是“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这是听众在听绝妙的音乐时感受到的滋味,并非余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结合“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
13、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可知,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由原文“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创造理想世界。结合“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可知,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结合“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
14、,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可知,要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可知,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结合“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在描
15、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结合“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鸡肋徐懋庸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
16、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
17、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
18、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
19、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根据大王的口令。”“我的什么口令?”“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
20、是要退却了。”“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啊大王”“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唉”
21、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
22、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B. 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C. 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D. 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7. 下列对小说艺术
23、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B. 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C. 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D. 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8. 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浙江省 杭州市 联考 高考 语文 模拟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