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3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7.16.1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赋特点。2、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3、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积累这段文言知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学习过程一、知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伴读 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
3、。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伴读 这个曾叫“赤鼻”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文赤壁”,赤鼻之幸,黄州之幸!二、拓知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
4、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伴读 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令人不禁莞尔。2.干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
5、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三、明文体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伴读 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如下名赋:左思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杜牧阿房宫赋。四、理基础1.
6、记字音壬戌之秋(rn x)举酒属客(zh)少焉(sho) 斗牛之间(du)冯虚御风(png) 桂棹(zho)嫠妇(l) 愀然(qio)山川相缪(lio) 舳舻千里(zh l)旌旗蔽空(jng) 酾酒临江(sh)横槊赋诗(shu) 渔樵(qio)江渚(zh) 麋鹿(m)匏樽(po) 蜉蝣(f yu)无尽藏(zng) 枕藉(ji)2.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
7、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4.一词多义(1)歌歌窈窕之章(唱)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2)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盼望)德高望重(名望,声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4)属举酒属客(劝请)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5)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8、介词,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告之于帝(介词,向)5.词类活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6.文言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苏子与
9、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7.积成语语境呈现走进图书馆,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人类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最怕弃之不用,听任生锈。我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隐隐约约如泣如诉的钢琴声。为什么这些人能够高标独具,遗世独立,而没有与时俯仰,同流合污呢?我们不能够忽视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完善的人格培养部分。珍珠之歌随波荡漾,余音袅袅。叛乱的三十万大军破城而入,京都不绝如缕。释义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
10、诉说。形容声音悲切。遗世独立: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之外。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合作探究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2)举酒属客_(3)歌窈窕之章_(4)白露横江_(5)凌万顷之茫然_(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7)飘飘乎
11、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_明确(1)泛:漂浮。(2)属:通“嘱”,劝请。(3)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4)白露: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汽。(5)茫然:旷远的样子。(6)冯:通“凭”,乘。(7)独立:古今异义词,单独地站立;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译文:(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译文:(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明确(1)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状语后置句)(2)清风缓缓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兴。(3)吟诵着“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4)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停留在
12、斗宿、牛宿之间。(状语后置句)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组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ABC D明确选D。是游赤壁事件,是作者在游赤壁时的活动。4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13、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明确选D。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扣舷而歌之_(2)击空明兮溯流光_(3)望美人兮天一方_(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_明确(1)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歌:名词用作动词,唱。(2)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3)美人: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
14、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文:(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明确(1)客人中有位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
15、奏。(定语后置句)(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3)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伤心哭泣。7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明确选C。A、B项属于正面表现,D项是作者的歌声。8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
16、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D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明确选A。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_(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4)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6)侣鱼虾而友麋鹿_(7)哀吾生之须臾_(8)课内:托遗响于悲风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月出于东山之上_链接:当其欣于所
17、遇(兰亭集序)_终期于尽(兰亭集序)_长于臣(鸿门宴)_明确(1)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2)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3)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4)下、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东进。(5)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6)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7)哀:形容词用作动词,哀叹。(8)课内:响:动词用作名词,声音;于:介词,在。介词,被;介词,从。链接:介词,对;介词,到;介词,比。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何为其然也?译文:(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译文:(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4)而今安在哉?译文:明确(1)为什
18、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宾语前置句)(2)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判断句)(3)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被动句、判断句)(4)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当代词作宾语时,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称为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常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11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原因的一组是()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A BC D明确选D。是写曹操的英雄表现,不是“客悲”原因,正是因为曹操的表现
19、,所以才发出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悲叹;是描写主客的行为,不是悲的原因;“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对比,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是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1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导学案 教案 同步 练习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