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B)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测试卷第二单元检测卷(B)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
2、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
3、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
4、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
5、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
6、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
7、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摘编自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 )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
10、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出 关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
11、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12、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予手、
13、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
14、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予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
15、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
16、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拔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
17、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7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下列对“关口”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关口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 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 C 签子手“翻”“刺”“掏”“敷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D 老子想敷衍过去,出关也反映出他无奈地逃避庸俗现实的心理。8这
18、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4分)9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廟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第二 单元 检测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