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9:记叙文阅读(综合)(上)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9:记叙文阅读(综合)(上)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练习19:记叙文阅读(综合)(上)含答案解析(5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专题19:记叙文阅读(综合)(上)(一)(2022湖南邵阳中考题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蜷在角落里的父亲徐风那时我们家的理发店还没安上空调,到了夏天,只有一台破风扇在头顶“呜呜”地转着,我不止一次向父亲提议买台空调吧,摆在店里又洋气又实用。而父亲只是抬头望一眼头顶嗡嗡转着的破风扇,又低下头去忙手中的活儿。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从头顶蔓延到脚趾的窒息感。父亲很少发出声响,就像那台破风扇,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有点儿响动,他沉默地给客人理发,沉默地打扫店面,沉默地迎接一天又送走一天。正是这种沉默,让我在与他相处时,脑子里总是循环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那天我去父
2、亲那里,瞧见他坐在柜台里的身影,个子那么高的男人坐在柜台后,竟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深灰色的墙壁融为一体。我的少年时代从未给父亲留下一席之地,“徐尤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不会发出声音、快被我遗忘的一直蜷在角落里的配角。我也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这个配角,我觉得这无关痛痒。日子不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好,也不会因此变坏。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短信,他告诉我祖父去世的消息,问我能否请假回家参加葬礼。我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我才惊觉自己没有泪意,竟不大能想起祖父的容貌,只是一片茫然。我突然有些惶恐许多年以后,当我有了白发,我回忆自己的父亲,会不会也像今天回忆祖父一般,只觉一片大雾弥漫?这是我离开
3、后第一次回来。看到父亲时,我愣了一下,他不再是虽木讷但身姿挺拔的徐尤志了,我可以看见他头顶黑白掺杂的头发。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比父亲高了半个头。时近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地毯上,父亲把蜡烛芯挑亮,放在我面前。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还记得你祖父长什么样子吗?”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甚至觉得还没有烛花爆裂的声音大。但我听清了。“很瘦,矮矮的,胡子特别长。”我回答。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说道:“不对,你祖父特别高,身上有把子力气,一天能赶几十里路。”“但你说的也没错。”父亲摸了摸鼻尖,“你说的是七八十岁的他,我说的是三四十岁的他。”“这么多年了,你爷老了,我是在炕边
4、儿照顾他最少的一个。”父亲嗓子里好像混进了砂砾,哑得怕人,也无力得怕人,“没当成个好儿子,当然,也没当成个好父亲。”我喉头耸动,只觉得蜡烛离我太近了,烟气熏得我眼眶酸痛。那个一直蜷在柜台后、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男人,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恍惚间开始明白,自己在这二十年间都错过了什么。我从未试图和父亲沟通过,我无视他每一次试图与我沟通的努力,忽略他的挣扎,脑子里只想着逃避尴尬。那夜我和父亲坐在地上,坐了很久。我将头埋在膝盖间。思绪纷乱,困意又使我昏昏沉沉。肩头被父亲披上外套,我听见父亲在我耳边悄声道:“店里安空调了,暑假来住几天好吗?”我抬起头,缓慢道:“好。”一直蜷缩在角落里,被我
5、错过多年的配角嘶吼着发出声音,终于被我听见。我看着他生出血肉,朝我走来。而我终于开始了解他的过去,经历他所经历的。(有删改)1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文章情节“我”的情感变化(1)窒息感“我”收到父亲短信(2)父亲与“我”谈及爷爷恍惚间开始明白父亲邀“我”回家住(3)2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3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蜷在角落里的父亲”的含义。4文中父子之爱,深而沉。其实,有时候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请编写一条短信,给最关爱你的人。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二)(2022新疆中考题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伊
6、犁的那些金乔叶这个秋天,终于来到伊犁。对于伊犁是什么印象?两个字:金的。走出机场,正值太阳西下,当最后的余晖洒在一块又一块的田野上,深墨的树林和不知名的翠绿铺陈着,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一团团的稻田金,变成了一针针、一棵棵。这些金摇曳在每一株稻子身上,是毛茸茸、鲜嫩嫩的金色,是骄傲的,也是沉着的、纯粹的金色。作为在田野中长大的中原人,我爱这种田野。我第一次见薰衣草的时候,就觉得她的香气是那么特别。她的香气啊,仿佛会唱歌,而这歌声是金色的。这沉默的芳香的花朵,这只用芳香来说话的花朵,她的芳香就是她的声音。她的声音,是金嗓子。然后,慢慢淡下来,淡下来,淡到都以为已经没有的时候,再
7、一闻,还是有,只是埋得深了。过些时日,再闻,还是有,而且,更深。作为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我爱这种芳香。这里的食物也是金色的。馕,是金色的。刚出炉的馕,我可以吃一整个,左手拿着吃,右手忙着接掉落的芝麻粒,既狼狈又幸福。还有烤包子,它们不是圆的,有着棱角分明的造型,它们在烤炉里的样子,真是可爱啊,金色的火焰熏烤着它们,一排排的,白色的面皮上开出了一朵朵匀称的焦黄还有金色的抓饭。胡萝卜、白米饭、羊肉块、皮牙子都不是金色的,但凑到一起,就有一种金灿灿的效果。至于奶茶、粉汤、纳仁、辣罐、面肺子、米肠、油塔子、油糕在我的味觉中,它们统统是金色。那个下午,和两个朋友去逛大巴扎,还看到了金色的红薯。那么朴拙的
8、红薯,撕开了皮,便露出了金色的内里。当然,还有卡瓦斯,它当然是金色的。无论是玉米粉、玉米花还是炒麦茶制作的卡瓦斯,统统都是金色的。作为一个地道的吃货,我爱这里所有的食物。那天下午,在夕阳下,我步行在伊犁河大桥上,一步步走近了伊犁河。走近伊犁河才知道,她也是金色的。在我的右侧,河面上是宁静的灰蓝。在我的左侧,逆光看去,河面上金光烁烁。以桥为界,以我为界,左侧和右侧似乎不是同一条河流。但我知道,这就是同一条河流。无论她的河面有多宽,有多窄,有多明,有多暗,有多浑,有多清,有多灰,有多金,这都是同一条河流。作为一个虽然不智但是乐水的人,我爱这条河流。返程那天,天有些阴,飞机从伊宁起飞。一路上,群山连
9、绵,雪峰矗立,一座座干净得要命,一看就知道从没有被人烟浸染过,那么安详、宁静、沉寂、端庄圣洁,让人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突然,太阳出来了。阳光照耀到的所有白色,都更白了,不,不是白,而是比白亮了几分,不过,也不是黄澄澄的金色。或许用那个名词更为恰当:白金。是的,是白金。作为一个虽然不纯但心向往之的人,我爱这白金一样的山。这些零碎的文字,是我从伊犁蹭来的金屑,回献给伊犁,不成敬意。只有一点可以自我安慰:这金的成色是纯净的,是足赤金。(摘自无数梅花落野桥,有删改)5根据提示,概括作者写到了伊犁的哪些“金”。_、_、金色的食物、_、_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当最后的余晖洒在一块又一块的田野上
10、,深墨的树林和不知名的翠绿铺陈着,这情形仿佛某个画家随手涂抹的印象派作品。7文中加点词“狼狈”和“幸福”是否矛盾?为什么?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三)(2022浙江台州中考题试)读美文,品野菜荠菜花陈晓卿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工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时分,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好像无数块巴西国旗。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油漆工刮腻子的那种小
11、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的一生也就结束了。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
12、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麻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野菜。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吧”我爹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
13、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山响。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爹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不加配搭的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做荠菜的时候喜欢用它来包饺子、汆肉圆汤的原因。可能我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
14、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后来,我和妹妹们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大概是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上句则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呆在北京这地方,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选自至味在人
15、间,有删改)9阅读全文,补全要点概览。(1)_(2)_(3)_10梳理要点概览后,小语发现文章没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11你会带着哪种语气来朗读下面这句话?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A充满温情B满怀豪迈C饱含悲伤我选_(填序号),_12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书摘卡(一)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
16、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吃肉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书摘卡(二)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_13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理解。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14下面两首与荠菜有关的诗,哪一首在内容与情感上与陈晓卿的荠菜花更接近?请简要分析。荠菜宋许应龙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到京师元杨载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我认为_更接近,_(四)(2022江苏无锡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
17、题。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上官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这是樊锦诗的真实写照。一1962年,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樊锦诗,按学校的安排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那时,她24岁,还没想到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会跟它结缘。第一次来敦煌,樊锦诗被壁画和石窟的美震惊了,在那个仿佛童话一般的艺术世界里,所有的语言似乎变得平淡无奇,她感叹到只剩下几个词反复使用,“太好了!太美了!”相较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生活却判若两样。漫漫黄沙中,住的是破房子、土炕,水是苦的,没有电灯,想买瓜子,可连瓜子皮都见不着。樊锦诗很难想到,会有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想进洞窟,往往还要爬一种“蜈蚣梯”:在一根木头上打上眼,插上很多短木棍
18、。走在上面,颤颤巍巍叫人十分害怕。可是,尽管条件艰苦,那里却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艺术家。常书鸿是留法的著名画家,段文杰也是知名学者年轻的樊锦诗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留下,“洞里是好,这个地方怎么待?”由于水土不服,实习期没满她就生病了,不得不提前返校。走的时候,樊锦诗心里觉得,“敦煌我看够了,因为我过去想来看,终于看着了,我也不想再来。”二然而,一年后,樊锦诗拿着毕业分配书,又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之前,父亲曾十分担忧她瘦弱的身体,写了一封信叫她转交给校领导,换个工作地方。樊锦诗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肯这样做。在那个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
19、流价值观。而且,当她再一次看到那些石窟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那么破的一个地方,经过常先生、段先生,他们也没有钱,就这样白手起家初步做了整理,已经不是一个破烂的地方了。”樊锦诗留了下来,“去了之后觉得这是艺术,我怎么一点也不懂?不懂怎么去管敦煌呢,所以要跟段文杰他们学习,慢慢懂了一点皮毛。”因为是南方人,个子又小,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里的老先生们就叫她小樊,“他们非常爱护我,给我非常温暖的感觉。”“受老先生的影响,我也看一些书,也进洞看,越看越觉得敦煌太重要了。”她终于理解了那些老先生,“敦煌跟他们自己的身心连在一起了,所以稳稳当当在这儿待着一直不动。”从此,樊锦诗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决
20、心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好为敦煌做点事情。三1998年,当年的“小樊”变成了樊院长樊锦诗受命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在樊锦诗眼中,敦煌确实了不起,“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石窟、壁画,总会慢慢衰老。她想尽办法给那些珍宝“续命”。1999年开始,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因为“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人一进去,我们用仪器测的,整个的二氧化碳、湿度、温度全变了。”樊锦诗用手比划着洞窟的大小,“就算是中等洞,还有这么小的洞。博物馆是把文物从库房请出
21、来展示,实际上我们开放的是文物库房,大家明白不明白?我当然着急啊。”她四处奔走,提出要“限流”。樊锦诗和同事们在参观洞窟的路线、洞窟开放的条件等方面,制定了详细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参观洞窟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我们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向全世界推广。”樊锦诗更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包括要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等等。经过十多年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观众可以在线欣赏30个经典洞窑的高清图像,全景漫游这座古典艺术宝库。由此,它们在另一种意义上得到了“永生”。那一年,樊锦诗78岁。四在敦煌五十多年,樊锦
22、诗走遍了大大小小 735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彩塑。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亦得到饶宗颐由衷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2015年3月,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她选择留在敦煌,依旧忙着那些与文物保护有关的事情。她感谢国家、领导乃至同事等人对自己的支持,“实际上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没有大家支持好多事情都是做不了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可爱的老太太,一位简单到近乎纯粹的学者。樊锦诗觉得,钱够用就好,她第一次买房已年过60,还管兄弟姐妹借了钱。名利对她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是啊,大漠戈壁中,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在她写给北
23、大新生的一封信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15简要分析文章第一部分“洞窟内的美”“洞窟外的艰苦”写作顺序不能互换的理由。16请你结合文意,说说“樊锦诗留了下来”的原因。17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第三部分画线句进行赏析。1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是文章第三部分的中心句。B“来敦煌的游客们多了,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高兴”是因为来的人多了就不寂寞了,“担忧”是因为人多会对文物造成破坏。C第四部分的“走遍”“看遍”,很好地表现了樊锦诗守护文物的尽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复习 专题 练习 19 记叙文 阅读 综合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