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郑州市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市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在中国,龙门石窟早已成为震古 今的存在,深深镌刻在了历史的岩壁之上,它以一种高不可攀的文化标识让世人顶礼膜拜,尽( )管被摧残破坏后,或侵蚀风化,或残缺凋零,仍诉说着中国石窟艺术1400余年间的辉煌史诗。漫步伊水河畔,仰望龙门东西两山,千岩 秀,万木争荣,一千四百余年的沧桑与芳华,十余个朝代的落寞与沉浮,从历史中穿越而来。恍惚间,大地骤然隆起,生命 然失色,曾经颠沛流离的人生,凌乱不堪的日子在刹( )那竟鲜活而出,幻化、凝固成虔( )诚而纯粹的锦绣河山。(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
2、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jn sh qinB. jn sh qinCjn ch qinD. jn ch qin(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烁 竟 暗B. 砾 竞 暗C. 烁 竞 黯D. 砾 竟 黯2. 请为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手法古诗文名句用典李白行路难(其一)“_,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表明希望自己能像姜尚、伊尹那样受贤君明主的重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_”含蓄地表达了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比喻李商隐的无题中“_,_”多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场面
3、。对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苦己为民的精神品格。名著阅读。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3. 在名著分享会上,同学们就艾青诗选展开了讨论。请观察名著阅读任务单,并完成阅读任务A和B。名著阅读任务单资料阅读任务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A.诗人在这首诗中赋予了“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征之意”,请你谈谈你的看法。_B.这首诗歌有较强的韵律感,请你说明其押韵规律。_4. 水浒传中,吴用的绰号是“智多星”,请从下面两个回目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简述吴用施展的计策并概括吴用的
4、形象特点。吴用智赚玉麒麟(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吴用智取大名府(水浒传第六十六回)5.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以,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气气候并结合农事生产活动等,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时间体系,即二十四节气。由于中国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与降水的季节差异显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知一年中气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为什么只有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呢?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同一种作物的播种与栽培相差几天,长势与产量的差别就很大。A. B. C. D. 6. 郑州某中学开展以“豫见非遗豫见坠子”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1)河南坠子是源于河南省的一种
5、独特的曲艺形式,有近200年的历史,因生动活泼、接地气,在世界各地华人中有着广泛影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三则材料,请你简要概括河南坠子发展面临的困境。材料一:坠子艺人袁瑞英说:“我唱的大部分还是跟着民间老艺人学习的传统剧目,自己编唱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适应社会需求。现在坠子演员越来越少,我还希望将来能有能力培养徒弟。”不过,对于都市年轻人来说,河南坠子常常是有所耳闻却难得一见。材料二:鲁银海谈及参加马街书会时最大的感触,一是河南坠子的艺人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越来越老龄化;二是有能力唱大书的艺人越来越少了,后继乏人。“唱大书过去是坠子演员的基本功
6、,现在甚至一些获过大奖的演员都没有能力唱长篇大书。”材料三:原本连说带唱以叙述故事擅长的河南坠子,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基本上被演化成为只唱短段节目的曲艺“唱曲”。从而使原本的“坠子书”变成了事实上的“坠子曲”。_(2)为了宣传河南坠子,郑州某中学决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去月季公园观看河南坠子表演。请你根据下面的路线图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南门前往目的地。_(3)活动结束后,城城想写一副对联来称赞河南坠子,但写好后顺序弄乱了,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处。演绎 唱出 长腔短调 世间沧桑 人生百态 台前幕后上联:_下联:_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寻名记傍晚
7、,门“吱呀”一声,外出多日的老郑回家了。原本瘦削的老郑, 又瘦了一圈。大脚拇趾理直气壮地从脚底的黑粗布鞋里钻出来。老郑仿佛被打断肋骨一样有气无力。【A】老伴立刻就明白了,男人出去这一趟,又是徒劳。不过她还是满怀希望地问:寻着名了?老郑摇摇头。灯影映衬得他像一只电池不足的手灯一样暗淡无光。老伴和老郑结婚多年,知道他嫌外面的饭菜贵,仗着在部队练就的好身板硬熬。赶紧去锅屋炒鸡蛋,去水龙头下洗葱,把前几日烙的煎饼端上来。果然,老郑一见煎饼和大葱,嘴就贪起来,老伴数落他,这些年你光路费得够吃多少顿饭?老郑眼一立愣,你懂什么!吃饱喝足的老郑从怀里掏出一个卷边笔记本,小眼睛熠熠生辉,不过这次也有收获,有两个
8、名字,让我寻找牺牲地。老伴有些发愁,每次老郑出门都这样,旧的没寻着,又带回新的名字和新的故事,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老郑不理会老伴,目光坚定地朝东边的方向瞅着。老郑家的东边山坡有三处坟冢,像个小土包,一根小碗粗的从中间劈开的木头立在坟前,上书四个字:革命烈士。老郑小时候节头年尾跟着父亲祭祖时,父亲会给这三个坟冢挨个倒上烈酒。父亲说,你爷爷就是被鬼子打死的,后来是他们打跑了鬼子,父亲让老郑磕头,他们拿命保护了咱们,你要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叫什么?不知道。老郑听村里最老的白胡子爷爷说过,名字是人的魂。旁边的青草都有名字,可革命烈士却连名字都没有。坟冢朴素地立着,在夕阳里显得格外忧伤。少年的心里猛然起了
9、念想。老郑参军。老郑转业。老郑退休。不论什么身份,老郑逮着空就出门为三位烈士寻名。三个烈士的名字,让老郑走了四十五年,走访老战士老首长,走访干休所把朝阳一样光洁的脸庞走成沟沟壑壑,把大树一样挺拔的身板走成弓腰驼背。他为八十六个烈士寻着了名字,可东山坡三烈士的名字仍然像划过天际消失不见的流星一样。他老郑岁数大了,朽了,说不定老天爷脸一黑,说收就收走了,难道烈士就这样一直无名吗?老郑开始密谋一件事。他不敢和老伴商量,他知道那件事对老伴来说, 是一件比天还大的事。那天他冲老伴谄媚地笑着,嘴里“哎”了一声,随即又坐定了,眼睛跟着老伴走进西厢房。西厢房床底下的一只老布鞋里放着六张存折,两千块,很壮的一笔
10、钱,老伴没事的时候就把老布鞋拖出来看。老伴前脚走,老郑后脚就把它们席卷一空。取了钱,他拐进镇上的石匠铺问,三个上好的石碑多少钱?黑漆漆的釉面光亮可鉴,一人多高的石碑竖起来了。石碑上刻着三个名字:“魏中华”“盛伟大”“司光荣”。老郑给三位烈士起的名掷地有声:为中华,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老伴恼了。那是她辛辛苦苦攒下的准备买放青菜放剩饭的冰箱的啊。那是她全部的家底子,她全部的希望。人家男人都有本事挣钱,自家男人这是弄得啥咧,日子没法过了。老伴摔门而去。刚出门,就看到巷口里高高矮矮站满了人。站客是街坊四邻。“俺把俺门口的那棵花椒树送给你,”白胡子老人首先发话,“俺这个花椒树,一年能收入个三十来
11、块,支持你当家的。”“俺大兄弟干的是大事,这些你先拿着使。”前街三嫂子往她手里塞着钱。“俺们都支持他。”西街的大娘伸出一只手,轻轻拍拍老伴的肩膀。【B】老伴大哭起来,眼泪像一道水坝突然开了口子,倾泻而出那年,老郑给无名烈士立碑的故事,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处飘散。他为烈士寻名,有人也在寻找他的名。报社记者找到老郑,报道了他为烈士寻名的故事,很多很多的线索汇聚而来。一位德州的老人来到汤庄,说他的哥哥马德山,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在临沂一带。老郑拖着腿,又一次踏上了寻名的征程。下南京,上北京,一个月又一个月,三位烈士姓名终于全部寻到。老郑将“马德山”“卢百胜”“刘英明”三个失散多年的名字重新刻在石碑上。三
12、烈士的名字与“魏中华,盛伟大,司光荣”并排一起,在太阳下闪着灿烂的光芒,照耀着老郑。(作者:孙艳梅。有删改)7. 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开端老郑少年时,知道三位烈士的事迹,又听说“名是人的魂”,就萌生了为烈士寻名的念想。发展_高潮_结局立碑的事迹被报道后,很多线索汇聚而来,老郑最终如愿以偿,寻到了名字,并将三个失散多年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8.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内要求回答问题。【A】老伴立刻就明白了,男人出去这一趟,又是徒劳。(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_【B】老伴大哭起来,眼泪像一道水坝突然开了口子,倾泻而出(“老伴”何大哭?)_9. 文章是如何刻画
13、老郑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_10. 文章结尾的“灿烂的光芒”有何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_(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文本一】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相类似,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美”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曾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
14、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流行媒介将东方人物形象塑造成“吊梢眼”的同时,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在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下,这种形象泛化为西方社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共同想象。在艺术、时尚、电影等领域的人物造型上,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似乎符合了西方刻板印象中的东方人形象。而对这一类造型的批评性看待,并非歧视现实中人们类似的样貌,而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机制的揭示。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
15、一问题的重要一环。而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是真正认识我们自己。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谁而美。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到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节目,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
16、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月4日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有删改)【文本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西方几百年来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念,规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
17、的先人提出的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维护巩固传统社会发展的稳定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所要高扬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思想、特定的观念、丰富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18、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必然深厚而长远。(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31日,有删改)1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本一采用驳论的方式,从动画电影中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说起,剖析了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而树立正面观点,且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文本二则采用立论的方式直接证明观点。B. 文本一大量采用设问的句式,不仅将论证引向了深入,也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强了说服力。C. 文本一论述了通过化妆、拉扯眼角等方式形成“吊梢眼”,完
19、全符合西方人刻板印象中的东方人形象。中国人的批判态度,体现出我们对于这一现象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机制的认识。D. 文本二第段中加点词语“很大程度上”,准确、严谨地论述了“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对“文化的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E. 文本一、文本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观点。12. 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一段的论证思路。_13. 文本一第段和文本二都提到了“文化自信”,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写作目的进行分析。_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语段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20、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语段二】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节选自柳宗元石涧记)【注释】揭(q):提起衣服。跣(xin):赤脚。
21、排:推;推开。胡床:也称“交床”“交椅”,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4. 下列对两个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面俱到”中的“俱”是“全、都”的意思,据此推断,“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也是“全、都”的意思。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是独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C. “雾凇沆砀”中的“沆砀”指白汽弥漫的样子,写出雪后西湖雾气弥漫的景象。D. “荫”古义有:“树木下的阴影”“太阳的影子”“遮盖、遮蔽”“荫庇”等意思,“均荫其上”中的“荫”是“遮盖、遮蔽”的意思。15.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16. 有人称赞【
22、语段一】中描绘雪景的“一”字运用绝妙,可谓“一”字而境界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_17.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描写了山水之美,请简要分析两个语段在写景特点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_(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8.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19. 本词写后次年,苏氏兄弟中秋团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郑州市 联考 2022 2023 学年 九年级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