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背诵诗歌,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积累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观沧海一、初读诗歌 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诗歌朗读节奏指导: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本诗共 7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很繁茂。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
2、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一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 “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
3、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品味】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 ”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 “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品味】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
4、景;“树木” “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 “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品味】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品味】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 ”能远征到此, “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 ,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5本诗小结。【明确】这
5、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1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 ,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2古今名人说曹操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
6、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附板书设计:观沧海状 貌 水 : 澹 澹 山 : 竦 峙树 : 丛 生 草 : 丰 茂 )声 势 : 秋 风 萧 瑟 洪 波 涌 起想 象 日 月 : 若 出 其 中星 汉 : 若 出 其 里 ) 博 建大 功胸 立怀 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初读诗歌 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结构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7、,随君/直到/夜郎/西。2.本诗的大致意思如下: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杨花飘落和子规啼鸣。作用:点明时令:暮春时节。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
8、,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地。不仅表现出诗人和友人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 ,表示惊悉。 “过五溪
9、” ,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四、合作探究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五、教师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古代 诗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