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历史纲要上、下》知识点概要
《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历史纲要上、下》知识点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历史纲要上、下》知识点概要(25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历史纲要上下知识点概要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2)典型代表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原始社会
2、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3)尧舜“禅让”: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2“万邦”时代(1)时间: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2)特征:
3、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3国家产生(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3)统治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知识点三商和西周1商朝国家治理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文化文字: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青铜器:殷墟出土了很多青铜器政治中央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影响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
4、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西周的统治(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统治:分封制和宗法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特点通过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意义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4)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3商周的经济(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表现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
5、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史料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史料一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形成途径: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总体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相互融合、绵延不断。【考点】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文化区、海
6、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处于核心地位。(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原始遗存多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期交融、发展的产物,基本不受域外文明的影响,具有原生性的特点。(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考点】早期国家的形成标志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墓葬等级分化严重;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确立王位世袭制。【考点】认
7、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氏族部落首领把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的现象开始出现。(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逐步产生了阶级分化。(3)随着阶级分化和部落战争的加剧,部落里产生了权贵阶层,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建立了邦国,权力机构、军队和监狱等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史料实证】商周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史料一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二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
8、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史料三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 【考点】西周分封制的影响(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3)分封制下周朝的思想文化被传播到各地,促进了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史料实证】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史料一 商朝的国家治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9、左传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盘庚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史料二西周的国家治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考点】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领域具体体现政治方面(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3)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经济方面(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劳作。(2)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文化方面(1)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2)成熟文字(甲骨文)。(3)形成礼乐文化。(4)逐渐形成统一的
10、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史识】1中华文明起源地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代,古老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3青铜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突出标志。4中国早期国家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5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确立起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早期社会等级结构。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
11、(1)“春秋五霸”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区域性统一。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1)形成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
12、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1)概况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习俗
1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影响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贡献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其主要的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当中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
14、思想主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知识点四百家争鸣1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主要流派及主张派别代表主要思想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
15、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史料实证】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史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司马迁史记史料二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1)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
16、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史料实证】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改革史料一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史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
17、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考点】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考点】商鞅变法的特点(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
18、等方面。(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考点】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2)政治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3)文化上: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4)教育上: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
19、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史料实证】诸子百家思想与治国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
20、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考点】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
21、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史识】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城市。3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4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22、家的建立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4)商鞅变法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过程(1)秦朝建立: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完成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巩固统一(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中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历史纲要上、下 2023 三统 2019 历史 一轮 复习 统编 纲要 知识点 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