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XX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XX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XX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 共 45 分)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30 题共 45 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我们的中国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
2、响,作为大一统的主要因素,C 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B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 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郡”的信息,排除 A,在四国旧地分封皇子 13人为诸侯王,王国的领地变小了,封皇子为诸侯王,皇帝与诸侯王的亲缘更近,故 B正确,D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取代异姓诸侯王” ,排除 C。3.
3、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唐代的三公九卿, 是秦朝的三公九卿, 是明朝的“ 废丞相,权分六部”,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ABC 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排除即可。4.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反映出的主要问题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4、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秦到唐末的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徘徊,如此反复说明中央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困局,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地方管理的困局,反映不出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排除 C;材料无法表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排除 D。故选 B。5.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 辽阳行省 B. 岭北行省 C. 甘肃行省 D. 云南行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考查学
5、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契丹人”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按照元朝行省制度的划分,东北地区应该是属于辽阳行省管辖,故应该选择 A;B 项是管辖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等地区,排除;C 项是在西北,排除;D项是在南方,排除。故选 A。6.“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据此可知,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A. 重农抑商政策B. 闭关锁国政策C. 朝贡贸易体制D. 封建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
6、差别”指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说明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D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中国海权弱化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朝贡贸易体制不符合“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 ,排除C。7.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礼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清代军机处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谕旨,有起草谕旨之权。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军机处8.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
7、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 ,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A. 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 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C.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 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 B 项正确;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 C 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9.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
8、,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A. 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B. 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C.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D. 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的人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不知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所以本题的材料实质上是在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A 项正确;材料没有恢复汉朝察举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 B;材料
9、未体现曹魏的选官标准问题,排除 C;材料未体现引发乡民议政的热潮,D 项排除。故选 A。10.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 谷物种植B. 房屋建造C. 陶器制作D. 牲畜饲养【答案】A【解析】【详解】促使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谷物种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表现,故 A 项正确。房屋建造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表现之一,但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故 B 项错误。陶器制作是原始手工业的表现,牲畜饲养是原始畜牧业的表现。故 CD 两项错误。11.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 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
10、遗址发现农具铁范 28副 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B. 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C. 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D. 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说明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故 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情况,故 A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遗址、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都是战国时期的遗址,无法体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推广铁农具,故 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河北西家庄
11、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 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 28副 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 85%”,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分析解答。12.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影响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存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有封闭性,从而遏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故 B 项正确;“工商食官”指的是官府垄断工商业,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故 A 项错误;C、D 两项是影响社会需求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点睛】 “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是关键信息。13.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
13、 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 B 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A 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
14、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 C 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 D 项。故选 B。14.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 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原始社会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可能出现在汉墓中,故 A项错误。我国夏商周时期已出现青铜制品,铜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铜壶出现在汉墓中的可能性亦很大,故B项错误。青花瓷最早在唐代出现,元朝时最为繁荣。该墓葬为汉墓,因
15、此不可能出现青花瓷产品,故 C项正确。我国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漆器,漆器出现在汉墓中的可能性很大,故 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5.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 “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 ,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 “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 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而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6、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故 C 项正确;重农抑商不属于历史发展趋势,故 A 项错误;“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也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故 B 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挑战专制统治,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设问关键词“从历史发展趋势看”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到“新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6.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 “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 。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是更注重安贫乐道传道授业通经致用德治仁政。A
17、.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目的不是学习教育之类的,而是政治统治的应用。材料“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 ”体现的信息就是把“(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中的后者明确提取出来。故更注重的是通经致用和德治仁政,而非安贫乐道与传道授业 。综上所述,D 项正确,排除 ABC。17.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这种变化体现了A. 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一视同仁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
18、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体现孔子以德、礼治国,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说明荀子主张以礼乐治国,并且提出以“法数”约束百姓,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C正确,D 错误;A 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排除 B。18.公元前 651 年,管仲在葵丘会盟并发布文告,其文告中有“毋易树子, 毋以妾为妻, 毋使妇人干国事”等内容;唐律疏议户婚中规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 徒三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 ”其变化表明A. 妇女地位的低下 B. 法律取代
19、了礼教 C. 宗法观念的强化 D. 礼乐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规定了嫡庶长幼之别,假如以妻为妾等现象出现就破环了宗法制,从春秋时只是不允许,到了唐朝则有明确法律规定并有相对应的惩罚措施,可看出这是在强化宗法制原则,C 项符合题意;在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一直低下,A 项不正确,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崩溃,D 项错误。故选 C。1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
20、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A. 导致秦短命而亡B. 有利于君主专制C. 不利于巩固政权D. 更有利于百姓【答案】D【解析】“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的信息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更符合百姓的利益,故 D项正确;材料评价的事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故 A和 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点睛】本题是以王夫之的言论作为情景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材料中“为天下计,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是解题的关键,首先要突破文言文的障碍。20.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 年)抄本论语郑氏注 (部分) ,12 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
21、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A. 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B.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C. 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D. 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从材料中看不出“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排除 A 项;据材料信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 年) 抄本 论语郑氏注 ”可知儒家文化在西北有所传播,故 B 项正确;材料是指“ 抄本” ,不是雕版印刷术,排除 C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排除 D 项。故选 B。21.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
22、填写A.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 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C.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 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察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所以排除 A 选项。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 16 世纪以后,排除 B 选项。C 选项指宋明理学,符合题干的要求。 本草纲目 成书于 1578 年,排除 D 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时间22.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 发展
23、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 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D.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的含义是“君主受命于天”,故答案为 D。董仲舒是创立了“ 天人感应”,而不是“发展” 。其他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董仲舒的新儒学 君权神授23.两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涉及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 不足、方程、勾股等范畴,都与当时生产生活实际直接相关。魏晋时期的九章算术注 不但推证了原书各面积、体积公式的正确性,还在推证过程中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来贯通各公式的关联。明朝的几何原本最大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
24、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据此可知我国古代数学A. 由传统到具有近代色彩B. 注重理论的探讨和概括C. 冲击了儒家的传统规范D. 具有浓厚的实用性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数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从两汉时期到明朝中国古代的数学逐渐由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到逐渐进行数学原理的推理,到明朝时又运用了具有确定性的演绎推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数学呈现由服务于生产实际的传统到研究数学原理的具有近代色彩的发展特点,A 项正确;B、D 两项对材料解读片面,只表述了材料一部分信息,排除;材料未体现对儒学传统的冲击,排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XX 中学 2019 届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