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以物叙事,是展览的核心特征,也是造成理解困境的原因。想要领会沉默之物中的信息,难度远超阅读文字或观览影像,但或许,困境制造的“距离感”也生成了展览的魅力。以历史类展览为例,尽管中国以历史文献的厚重与连续著称,但相较于真实历史的丰富性,文献记录仍无法面面俱到。当诸多信息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遗物提供了另一种线索。物之陈列,用一手物证,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文物的形态质地,透露着当年的时代风韵,而物证的不言不语,仿佛巨大的留白,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2、反倒更让人神思驰骋。当有心人试图追索展览中隐藏的意趣与奥秘,单体展品的信息、展品的组织、组织的形式,往往提示着通幽的曲径。重量级文物的存在与解读,对于理解展览,当然至关重要,甚至有展览围绕一件文物量身打造。实际上,个体文物本身是观览过程中的基本单元。正是个体文物的信息传递,构成了展览篇章的一个个单词。那么如何欣赏个体文物呢?就单件文物而言,每件文物都有双重的生命史,等待着观众的探索:一重生命史延展于其本身所在的历史空间,另一重生命史书写于其传世或发现的流转过程。单体文物蕴藏的信息可能是丰富的,但“自刻身世”的文物,毕竟太少了。当文物本身置于展柜中,脱离了它的出土背景或流传历程,与之“对谈”的线
3、索就更难获取了。在这种情形下,将观展的视点放远,由聚焦个体精华,到放眼展品的群体关联,则可能获得更多的领悟。展览是一系列展品的组合,展品与展品之间配合编织起的信息之网,不仅能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单体、单类展品的坐标、内涵与意义,更能让观者得到溢出物外的种种体悟。而物与物的关联,通常也是策展者内容设计的重点。对展品的整体编排与布置,本身便体现着策展者为观者预留的线索。精心挑选展品群,以哪些展品组成一个或一组故事,是策展者在内容层面的布局。但无论怎样丰满的内容或故事,都将在一个给定的展厅空间中以一定的形式展现。空间如何设计,展品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达与故事的“讲述”。而展览的形式,往
4、往也会给观者最为直接有力的冲击。2017年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入口如洞口,引人好奇;洞穴两壁又制出层叠地层,呼应展览的“考古”主题,空中飘荡20年来的重要发掘遗址,仿佛群星璀璨。这些新颖的形式,在展览开头,便拉满了展览的戏剧张力,使观者对深入展览的探索充满期待。近年来的展览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形式设计方面的创新尝试。在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展厅空间和形式设计可能性的深度发掘,让展品组合的信息表达具备了更多的面向和吸引力。沉浸其中,细细品读,无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展览蕴藏的内涵、更自由地想象展品背后的世界。(摘编自丁雨观展在无言中体悟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5、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展览的核心特征是以物叙事,而理解沉默之物中信息的难度远超过阅读文字或观览影像,这样就形成了理解困境。B.展览往往围绕一件文物量身打造,这件文物因而被称为重量级文物,它的存在与解读对于理解展览至关重要。C.蕴藏着丰富信息的单体文物未必“自刻身世”,但只要将其与一系列展品组合,就能编织起丰富的信息之网。D.展品信息的传达、故事的“讲述”是由展厅的空间设计、展品呈现形式直接决定的,它们要能给观者以冲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立足于策展者、观展者的双重立场,具体论述了有效观展的多种方法,引导观展者在无言中体悟历史。B.文章运用“总
6、分”式结构,从单体展品的信息、展品的组织、组织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层次清晰。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借用“单词”与“篇章”的关系,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如何理解、欣赏个体文物。D.文章列举“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的相关内容,有力论述了展厅空间和形式设计的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文物弥补了厚重而连续的历史文献无法面面俱到的局限性,为探寻历史信息提供了另一种线索。B.每一单件文物都具有双重的生命史,即延展于其本身的历史空间、书写于其传世或发现的流转过程。C.把握展品的整体编排与布置,寻找策展者为观者预留的线索,观者的理解就能不再局限于单类展品。D
7、.内容布局如精心挑选展品群,将展品组成故事,是策展者多角度表达信息、吸引观者的最重要手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
8、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
9、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城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
10、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写出他们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
11、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具
12、有域内接触多,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相对孤立的特点。B.相较于现代社会对契约的重视,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具有可靠性。C.从乡土社会里能得到不逾规矩而从心所欲的自由,这种自由优于法律所保障的自由。D.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理状态。5.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向城市的人们无限思念家乡,割舍不下与乡土的情感,所以文坛上众多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乡土小说作品。B.一般的“乡土文学”作家笔下的乡间世界具有独特性和较浓的“乡恋”色彩,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的。C.“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
13、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这可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D.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从乡土情结类型上来说属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6.费孝通先生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上述三则材料阐述的内容与“乡土”密切相关,却各有侧重,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赖斯特少校的一日见闻袁行侠今天是赖斯特作为俘虏的第十天。他躺在床上打了个哈欠,百无聊赖地翻了翻中国人发给他的一个宣传小册子,上面只有一些简单的英文标注。他只是看了几眼,便随手丢在了桌
14、子上。“嘿,兄弟,给我铺点厚实的被褥好吗,这床太硬了!”他对着门口看守的士兵喊了几声。那几个中国士兵并不能听懂他说话,他只好用力的比划指着自己的被褥,做出了一个冷的动作。在门口守着的战士们为难的神情中,几个战士把自己的被褥拿了出来,给这个美国俘虏铺上去。赖斯特摸了摸被褥的厚度,还不是很满意,这薄薄的被面里几乎没有什么棉花。他很不理解,这些中国人难道从不睡床吗,如此硬的木板他们是怎么睡着的?很快又到了吃饭的时间。他看着几个中国士兵端着那些他根本吞咽不下去的食物进来,他连看都不想看一眼。这几天他已经发过很大的牢骚,第一次啃那枯燥无味的“灰白色面包”时,他就发了很大的火。他告诉他们,他一定会向联合国
15、告状,告他们虐待俘虏。“怎么了?”正当赖斯特再次拒绝进食时,进来了一个年轻参谋。赖斯特认识他,这是他这一周多以来唯一能够畅通交流的中国人。“Food(食物)!我需要食物!”“这些不是吗?”“刘,你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人吃的东西吗?我需要牛奶、面包、奶酪、咖啡,一切能补充热量的东西!”年轻参谋沉默了一会,把桌上的食物端走了。赖斯特很得意地想,这一下这些中国人应该乖乖就范了吧?想着待会就能吃上温热可口的面包和黄油奶酪,忍不住流下了幸福的口水。过了一会,那个参谋又回来了。但并不像赖斯特所想那样,这个中国人只是带着他在营地里逛了一圈。接下来看到的一切,完全颠覆了他的想象。他看见一个个中国士兵蹲在草地上,
16、不顾形象地啃着如石灰粉般的食物。他只尝了一点点,便吐了出来他敢打包票,他外祖母家农场里饿了三天的山羊都不会吃这样的东西。这些中国人是来打仗的吗?吃着这样的食物,他们的脸上为什么还会有笑容,难道他们甘愿来受罪?他看到,这里最好的食物只是土豆,在小小的炭堆里用灰捂着,因为怕生火起烟,只准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火点。所有人都在排着队,但眼前的士兵成百上千,有的人等不及了,只能啃着生的、冻得硬硬的带皮土豆,咬着牙往肚子里咽。赖斯特不说话了。他不得不承认,给他吃的食物比起这些中国士兵们的确要好上很多。但他也知道,自己想的牛奶面包、咖啡热酒那些,恐怕全都泡汤了。那个年轻参谋告诉他,这就是中国人,中国士兵。赖斯特
17、感到很荒谬,又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这是真的,这样坚韧的民族,这样的人,我们怎么可能打得赢呢?麦克阿瑟是昏了头吗,他想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回到小小的看守屋里,赖斯特躺在床上。他忽然觉得自己这辈子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踏上朝鲜的土地,踏上鸭绿江岸。他躺着躺着,慢慢的就睡了过去。某一刻赖斯特忽然惊醒了过来,发现外面的中国士兵都在欢呼。“加餐了!”那个年轻参谋走了进来,给他端来了今晚的伙食。谢天谢地,除了正常的伙食外,他居然分到了几根香烟,几块饼干。还有一小碗的肉汤。赖斯特在碗里面扒拉了几下,肉汤里面只有搅得稀巴烂的几小片肉丝。年轻参谋告诉他这是一个英勇的战士打下来的鸟雀的肉。“好吃吗?”门口的战士
18、也忍不住问他。他听不懂。但是看那副模样,想了想把汤递给他:“试试?”“不不不!这是首长给你吃的,我们可不能吃,那是违反纪律!你吃你吃”赖斯特不懂,这些士兵们明明很想吃,为什么一动不动,换在他的队伍里,那些白佬们可不知道什么叫慷慨,早就一抢而空。不过他无所谓的耸耸肩,随即在这些士兵们的注视之下把汤喝完了。“原谅我吧,我已经很久没尝到一点肉味了。”赖斯特舔了舔嘴唇,感觉味道还不错。这些中国士兵们眼巴巴的望着他,倒是让他有些不适应。“吃得好,吃得好,就当替我们吃了,给你吃得胖胖的,以后可不许再打中国人啊。”(节选自从长津湖开始,有删改)文本二:朝鲜战争(节选)美马修邦克李奇微中国人在暗夜中以猛烈的迫
19、击炮火和步兵进攻袭击了被围部队天亮了,被围部队仍然得不到空中支援,剩下的口粮全都分给了伤员。伤员的现有人数是250人,而能打仗的只有200人了。11月4日凌晨,幸存者决定逃出去,让伤员留下向中国人投降。但是,还未到达己方战线,他们就遭到中国部队的包围,被迫分散逃跑。最后,只有少数人回到我方战线,死伤和被俘人数究竟有多少,未能准确统计。一些被俘人员几天之后又重新逃回团队。还有一些伤员,包括营长奥蒙德少校,在被俘期间死去,被中国人掩埋了。11月2日,中国人释放了27人,其中大都是在云山附近被俘的。有一次,中国人将重伤员用担架放在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没有向我们
20、射击。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的斗士,是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注】马修邦克李奇微:美国原陆军上将,曾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1951年4月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统帅“联合国军”与中朝军队作战。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赖斯特少校认为中国军人用恶劣的食物虐待他,直到他看到志愿军战士吃得比自己还差时才心生愧疚,后悔参加了战争。B.由于后勤保障困难,志愿军战士平时能吃到的最好食物就是土豆,所以当负责守卫的士兵看见难得的肉汤时,也忍不住想吃。C.中国士兵在生
21、活中吃难以下咽的食物和战场上勇于牺牲的行为让赖斯特少校深深感到,要战胜这样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的。D.李奇微认为,从释放被俘人员、让美军医护人员接走重伤员、给俘虏吃更好的食物等表现可以看出,志愿军是文明的敌人。8.志愿军战士身上体现出哪些精神?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9.两个文本都写到了志愿军对待俘虏的内容,但由于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22、”太傅曰:“请入,图之。”居之有间,樊於期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左右无人,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
23、善荆轲,可使矣。”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笑曰:“诺。”光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而今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24、,必得所愿。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令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惟荆卿留意焉。”后荆轲刺秦,事不就,为秦所杀。秦大怒燕,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五岁而卒灭燕国。秦兼天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
25、上愿/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幸而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B.“因太傅”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C.“乃造焉”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含义不同。D.“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此时,燕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太子丹多方求助,最终决定铤而走险。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
26、燕,鞫武力陈收留樊於期的危害,并建议让他入匈奴,但丹没有听从。C.太子对田光十分恭敬,但田光因身体原因而不能亲自效忠国家,于是就力荐荆轲为太子出力。D.荆轲刺秦激怒秦王,于是秦国出兵攻陷燕国蓟城,五年后,秦国灭掉了燕国,最终统一天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4分)(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4分)14.文中田光最终自刎而死,请简述其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
27、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注】吕氏春秋中有:“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子期不在久矣,伯牙之琴自染尘埃。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清风徐来,屋外风吹竹影,院门敞开,诗人伫立风中,悠然自得。B.颈联中以“露”喻时已入夜,“苔”言人迹稀少,暗传故友久未登门拜访。C.尾联中“何当”二字,人风对语,商量的语气,形象活泼,富有生趣。D.全诗紧扣“竹窗闻风”,细腻地描绘了微风四下流荡之状,语言清新淡雅。16.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借“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8、。(6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重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过类似的语句:“_,_”。(2)贾谊的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其中写到他对北方边境少数民族的措施是:“_,_”。(3)我们读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草为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依托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喜迎二十大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正 开展。在重庆市南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说起年年丰收,聊起幸福生活,村民们
29、。“南川这十年来的变化真是可喜啊,城依景、景融乡、乡伴城,科技创新 ,旧城东街华丽转身”当地宣讲志愿者姚震生动地讲述着,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浙江宁海县围绕“喜迎二十大文明在身边”为主题,开展了微党课、地方文化展演、便民服务传统文化实践等。此次主题活动在为群众提供组团式文明实践服务同时,让群众感受家乡发展变化、昂扬奋进新时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各项中,被顿号隔开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A.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
30、合作、共赢旗帜,同各国一道开创人类美好未来。B.我们在露营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C.全党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大目标任务落到实处。D.写作的逻辑结构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范畴式结构、评比式结构、序列式结构、因果式结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21.在下列红楼梦相关内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而是任宝玉承担了“罪名”,这体现了平儿心地的善良。B.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两句分别写的是薛宝钗、林黛玉。其
31、中“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极言黛玉的才华出众。C.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暗示了惜春的悲惨命运。D.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里,秋爽斋中成立的海棠诗社成员有:李纨、黛玉、宝钗、宝玉、探春、迎春、惜春。李纨自取别号“稻香老农”。22.为概括或凸显主要人物的品性,红楼梦常在回目上主要人物的名字前加一个字,即所谓“一字评”,如“勇晴雯”“酸凤姐”“呆香菱”“俏平儿”“憨湘云”等。请从红楼梦中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写出该人物的“一字评”并谈谈你对该人物“一字评”的理解。(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2、材料一: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陶铸说“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材料二: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精神,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3、。参考答案1.(3分)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往往”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是“甚至有”;强加因果,“这件文物因而被称为重量级文物”错误。C项,条件关系错置,原文是“则可能”,并非“只要就”。D项,“直接决定”错误,原文是“将直接影响”。2.(3分)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如何理解、欣赏个体文物”错误,由第二段可知,用“单词”与“篇章”的关系来比喻个体文物与整个展览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如何欣赏个体文物”。3.(3分)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最重要手法”错误,原文是“空间如何设计,展品以
34、怎样的形式呈现,将直接影响”,“展览的形式,往往也会给观者最为直接有力的冲击”。4.(3分)C【解析】“这种自由优于法律所保障的自由”错,原文没有把两者进行比较。5.(3分)A【解析】A项,对原文信息理解有误,由材料二第1段“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可知。6.(6分)材料一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材料二阐述了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
35、材料三概括了乡土情结的三种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和衣锦还乡。(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7.(3分)B【解析】A项,赖斯特少校看到志愿军战士吃食物的场景后并没有“心生愧疚”;C项,“战场上勇于牺牲”无中生有;D项,“给俘虏吃更好的食物”错误,文本二中只提到志愿军战士“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8.(6分)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战场环境极为严酷,但志愿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保家卫国舍生忘死。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后勤保障困难,最好的食物只是土豆,但即使吃着石灰粉般的食物,脸上依然有笑容。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善待俘虏,把自己的被褥拿出来给俘虏铺上,把难得的肉汤让给俘
36、虏吃。(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6分)文本一是小说,以赖斯特少校在战俘营的所见所闻来展现志愿军战士善待俘虏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叙事情节简约。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动作、语言、心理、场景等描写,有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文本内容是战场情况的真实记录。文本一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语言平实简洁。(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3分)A【解析】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11.(3分)B【解析】“因太傅”中“因”意为“通过”;“因
37、击沛公于坐”中“因”意为“趁机”,所以两个“因”字含义不同。12.(3分)B【解析】“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国”错,“穷困”意为指陷入困境,走投无路。13.(8分)翻译:(1)(4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耽误国家大事,与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任用的。(乏:耽误;善:交好。每点1分;句意2分)(2)(4分)我认为如果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诚:如果;窥:引诱。每点1分;句意2分)14.(3分)田光误以为太子怀疑自己,认为行为被人怀疑,就称不上是有气节的侠义之士。田光想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让荆轲去拜见太子,共商国事。田光想让太子明白自己不会泄露国家机密,以
38、表明忠心。(每点1分)15.(3分)A【解析】“悠然自得”错,诗人仁立风中,因思念友人而感到惆怅不己。16.(6分)以“风”起兴,诗歌开头从傍晚时分微风骤至写起,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风”是结构全诗的线索(以“风”贯穿全篇),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诗人的内心感情随风而起,随风递进,构思巧妙;以动衬静,颈联以动词“滴”“沾”赋予风之动感神韵,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诗人在幽静中透露出的无尽孤独之感;虚实结合(用典抒情),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暗用伯牙子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风吹走琴上尘埃,以盼来日与友人共奏,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以及盼望友人
39、到来的急切心情。(每点2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7.(6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18.(3分)示例:如火如荼喜上眉梢(喜上心头)日新月异(每点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能紧扣语段上下文意,与参考答案相近的成语可酌情给分。)19.(4分)浙江宁海县围绕“喜迎二十大文明在身边”的主题,(或:浙江宁海县以“喜迎二十大文明在身边”为主题)开展了微党课、地方文化展演、便民服务、传统文化实践等活动。【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浙江宁海县围绕喜迎
40、二十大文明在身边为主题”为句式杂糅,改为“浙江宁海县围绕喜迎二十大文明在身边的主题”或“浙江宁海县以喜迎二十大文明在身边为主题”;二是“开展了微党课、地方文化展演、便民服务、传统文化实践等”缺少宾语,改为“开展了微党课、地方文化展演、便民服务、传统文化实践等活动”。(每一处错误找到并修改正确给2分)20.(3分)D【解析】D项顿号隔开的文字与文中画线句子均为并列关系;A、B、C三项顿号隔开的文字均为递进关系。21.(3分)C【解析】“暗示了惜春的悲惨命运”错误,应为“妙玉”。22.(6分)评分参考:准确写出回目“一字”(1分),对“一字”的准确解读(1分),结合作品举例(2分)并作理解分析(2
41、分)。参考答案一:我选“敏探春”。(1分)“敏”有机敏、敏锐等意,探春是贾府中难得的心思敏锐之人。(1分)在代王熙凤管家时,探春兴利除弊,如废除买办替闺阁小姐采买胭脂的规定,将大观园承包给人们打理,为贾府开源节流。在抄检大观园时,她又对王熙凤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家族必须从内部杀起,才败得快。(2分)在管家理政上,探春能清晰认识到贾府管理中的弊病并锐意改革。对于整个家族命运,她又能敏锐地感受到颓势并清醒地认识到其衰败根源在于内部。因此,用“敏”来评价探春,是非常得当的。(2分)参考答案二:我选“贤袭人”。(1分)“贤”意为贤惠、贤良。袭人是红楼梦中以贤著称的人。(1分)她身为宝玉的丫头,不
42、但一心一意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心中眼中就只有一个宝玉”,还自动假借家人要赎自己出府,来规劝宝玉用心向学,更因为宝玉与姐妹玩笑过密而心生忧虑。(2分)袭人曾说“我原是出了名的贤人”,宝玉也评价她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可见用“贤”来评价袭人,再恰当不过。(2分)参考答案三:我选“慧紫鹃”。(1分)“慧”为聪慧之意。作为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总是对黛玉聪慧体贴。(1分)在宝黛争吵,对彼此的情感不确定之时,只有她能开解劝说黛玉,帮助两人和好如初。在金玉良缘之说盛行时,她巧妙地用黛玉要回苏州的谎话考验宝玉的真心,为黛玉的终身大事试探谋划。(2分)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紫鹃不仅能聪慧地领会黛玉的
43、心思,而且能巧用方法支持宝黛爱情。紫鹃之“慧”,远超他人。(2分)只要所用的“一字评”是书中回目所写,即可给分。如“慈姨妈”“痴颦(黛玉)”“时(贤、识)宝钗”“痴公子(宝玉)”“懦小姐(迎春)”“呆香菱”“憨湘云”“俏平儿”“冷郎君(柳湘莲)”“情小妹(尤三姐)”“呆霸王(薛蟠)”23.(60分)【解读材料】第一则材料介绍了管仲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陶铸言“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强调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表明人之精神生活对物质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则材料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物质文明和精
44、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紧扣党的二十大,表明“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强调时代性。【点拨思路】在新时代,作为新青年,需要思考的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修身实践中,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思考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思考创造物质财富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思考如何为社会、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奉献,树立正确的物质财富观念;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精神境界,如何结合新时代精神,学习中华优秀儿女,努力奋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审题立意】正确立意:辩证理解“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偏题立意:只谈“物质”或只谈“精神”;强调物质比精神重要。在行文时,应结合青年修身、理想
45、、实践等实际学习生活状态和时代精神来谈,切勿内容空泛。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考虑应对之策。”太傅说:“太子请进,我们共同来谋划考虑。”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灾祸难以避免了。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
46、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太傅您认识田先生,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耽误国家大事,与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任用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太子把田光送到门口说:“
47、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笑着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但如今太子他怀疑我。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以此表明田光没有泄露国家大事。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我认为如果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后来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被秦王杀害。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