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
2、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间,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
3、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
4、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
5、庚说“木叶”)材料二: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6、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
7、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8、“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高树”和“高
9、木”的形象不同, “高树”饱满, “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B. 材料一认为诗人能够成就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在于他们能把概念背后的暗示性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C. 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首先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D. 材料二认为古人写诗咏树,用“木”或用“树”,没有太多差别和讲究,所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无差别。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在“木”和“树”的对比分析中把论证推向深入,进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B. 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
10、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D.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李白鹦鹉洲)B.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C.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D.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庭中有奇树)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材料二认为古人喜用“木叶、落叶”而不用“树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
11、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幽暗的林荫小径【俄】伊凡蒲宁马车在一长排茅屋前停了下来,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匀称的老军人,他严厉地扫视着周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倦意。他从马车里跨出一只脚来,走进穿堂,朝左边的客房走去。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很温暖很干燥。客人脱下军大衣,将它扔在长椅上。他神情倦怠地用白皙瘦削的手捋了下灰白的头发。客房里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稍稍推开通往穿堂的门,不太高兴地喊道:“嗨,有人吗?”“欢迎您,大人,”一个黑头发、黑眉毛的女人当即走进客房,她尽管有了点年纪,但依然挺美。“您想用饭还是上茶炊?”客人瞥了她一眼,便心不在焉地回答:“上茶炊吧。你是这家店的主人还
12、是仆人?”“我是这家店的主人,大人。”“那就是说,你自己当家喽?”“是的,我自己当家。”“真的吗?难道是守了寡,所以得由自己来操劳?”“我不是寡妇,大人。不过,人总得挣钱谋生吧。再说,我也喜欢管管事。”“哦,原来是这样。这挺好。你店里很干净,很舒服。”女人老是瞅着他,稍微眯起了眼睛,好像是要寻根问底地打听什么。“我也喜欢干净,”她答道。“我从小是在贵族老爷家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讲究体面呢,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他一听见自己的名字,顿时惊讶得挺直身子,睁大双眼,脸涨红了。“纳杰日达!是你?”他迫不及待地说。“是我,”她回答。“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他一边说,一边坐到长凳上,两眼紧盯住她“谁能
13、想得到!我们已经多少年没见面啦?大约有三十五年了吧?”“三十年。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现在四十八岁,我想您已年近六十了吧?”他目光中流露的倦意和脸上心不在焉的神情顿时消失了。他站起身来,两眼望着地板,在房间里大步地踱来踱去。然后,他又停下了脚步,长着灰白胡子的脸涨得通红,说道:“从那时候起,我对你的下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为什么不留在主人家里?”“老爷,这说来话长。”“听你刚才说的话,你没有嫁过人。凭你当年的姿色,怎么会找不到人嫁呢?”“我不能这样做。”“为什么不能?你说这话什么意思?”“这有什么可解释的。想必您也记得,那时候我是多么爱您。”他羞愧得热泪盈眶,便皱着眉头,又踱起方步
14、来。“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的朋友,”他嘟嘟哝哝地说。“爱情啊,青春啊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那是件庸俗的、平凡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上帝给每个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过去,但爱情,却是另一回事。”他抬起头来,停下脚步,苦笑着说:“你总不能为我守一辈子吧!”“我想,我能的。对您来说,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是记得您那时老是念诗给我听,关于幽暗的林荫小径什么的,”她冷笑着补充说。“啊!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被忘记的。”“一切都会过去,但并不是一切都会被忘记。”“你出去吧,”他说,一边转身往窗子走去。“请你出去吧。”然后,他掏出手帕,捂住双眼说:“但愿上帝会宽恕我。看
15、来,你已经宽恕我了。”“不,我没有宽恕您。不过,何必去回忆这些事呢。”“对,对,没有必要去回忆了。请你吩咐一下,让他们把马备好吧,”他回答说,一边离开了窗户,脸色已经变得严峻起来。“不过,我想告诉你,我在一生中可从来没有感到过幸福,你也别以为我有多么幸福。我爱我的妻子,可是,她竟然背叛了我,她使我受到的伤害远比我使你受到的厉害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一切也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好啦,我的朋友,祝你健康。我想,我也是把我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你了。”她走到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跟前,吻了下他的手,他也吻了下她的手。“请吩咐备马吧”他在再次启程赶路时,回想起刚才说过的最后几句话,以及吻
16、了她的手的这一举动,不禁感到羞愧起来,但马上又因为自己的这种羞愧而更加羞愧。“这一切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落日将黄澄澄的余晖撒在空旷的田野上,马儿吧唧吧唧地踩着一片片水洼,平稳地朝前飞驰。他望着不时闪现的马蹄,紧蹙乌黑的双眉,寻思道:“是啊,只能怨我自己。是啊,那当然是最美好的时光。一条小径掩映在椴树幽暗的林荫之中,四周盛开着红色的蔷薇可是,我的上帝,要是当初我不抛弃她,会怎样呢?那是多么荒谬!这个纳杰日达不是客店的女主人,而是我的妻子,我的彼得堡那个家的女主人,我的孩子们的母亲,这可能吗?”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A. 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他们不期而遇,那段已逝去的爱情重新浮现在他们面前,引发了他们对于爱情和人生的不同思考。B. 该小说在短暂有限的时空内展现男女主人公三十年的情感纠葛,主要依靠他们的对话呈现矛盾冲突,具有明显的戏剧化特征。C. 男主人公打听“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等信息,她用“说来话长”带过,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D. 男主人公说话时的语气具有变化:初始对话时温和真诚,得知店主身份时急切惊惶,追忆爱情时羞愧忐忑,逃离时阴郁苍白。7. 同为被抛弃的女性,纳杰日达与雷雨中的鲁侍萍有较大不同,请简要说明。8. 文中两次提到“幽暗的林荫小径”,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
18、。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19、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20、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
21、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公子遂如京师 沛公起如厕B. 晋军函陵 还军霸上C. 以乱易整 以待大王来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臣死且不避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B.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C.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
22、/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D.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B. 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C. 跽,跪姿的一种。跪时除两膝着地、两股直起外,还直上身,表示敬意或表示警惕或表示被对方震动。文中指被对方震动。D.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
23、居中,参乘在右。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樊哙慷慨赴命,不顾个人安危;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解郑国之危难,烛之武暮年出山,不计个人恩怨。B. 烛之武陈词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将士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樊哙陈词后,项羽赐座,宴会上紧张气氛趋向缓和。C. 甲文“传”部分所述内容由“经”中的一句话扩展而来,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完整;乙文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D. 甲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烛之武机智善辩之形象;乙文写言行描神态,正侧面结合,塑造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之形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温州市 新力 联盟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期中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