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考前物理突破记背
《2023年中考考前物理突破记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考前物理突破记背(2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机械运动1、长度的测量:准确值+估读值+单位。2、参照物:被比较的“对象”,一般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3、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绝对的运动。4、(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物理意义:物体单位时间(1s)走过的距离(m),若果单位时间走过的距离长则物体的速度“快”。所以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5、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随着时间的慢慢过去,路程慢慢增加且增加的长度相等随着时间的慢慢过去,速度不变且不为“0”6、平均速度()=第二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体不再“发声”,但声音不会消失(回声)。3、物体振动产
2、生声音,但人不一定听得到(人的听觉为“20Hz20000Hz”)。4、“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拓展:由于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真空”,所以本实验不能真正做出来,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5、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一般不同;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也不同。6、音调: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就越低。故音调与“频率”【物体单位时间(1s)振动的次数】有关,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7、响度: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小。故响度与振幅(物体离开平衡位置
3、的距离)有关。8、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所谓“听声识人,听声识物”,即听到声音就可以辨别发声体是“什么”。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的本质为:发声体振动的波形不同。如9、乐音与噪音:乐音波形成规律性波动噪音波形是杂乱无章的10、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2)次声波传递信息:大象之间的“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核爆炸都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3)超声波传递信息:蝙蝠、倒车雷达、声呐、B超都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确定物体的位置。4)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5)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11、声音可以传递能
4、量:超声波清洗眼镜;超声波碎结石。声音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的振动进而使在发声体周围的物体振动。12、对于噪音的认识:1波形杂乱无章的声音(波形上理解);2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休息的乐音(人的情感上理解)13、噪音的防止:声源处、传播过程在、人耳处。第三章 物态变化1、物态分析分析:1甲为固体,乙为液体,丙为气体。可知构成物体的分子间隔按固态、液态、气态依次增大。2分子间隔越大分子需要的能量越多。结论: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 气态液态、液态固态、气态固态2、晶体(纯净物):冰、海波、各种金属。熔化的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反之凝固的过程中尽管不断放热,温度却
5、保持不变,有固定的凝固点。3、非晶体(混合物):蜡、松香、玻璃、沥青。熔化的过程中只要不断的吸热,温度就不断的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反之凝固的过程中只要不断放热,温度就不断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点。4、蒸发:(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是由于水汽化,变成了气体。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2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3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表面面积、表面的风速。第四章 光现象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星星、太阳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在月球表面发生对太阳光的漫反射)。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线
6、: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光线不存在,运用了转化法(模型法)。4、在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于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V空V水V玻璃,光从速度大的介质向速度小的介质传播时(非垂直传播)会靠近法线折射,反之远离法线折射。5、光的直线传播:1小孔成像:树荫下圆形的光斑,成倒立实像(太阳的实像);2影子:光被不透明物体遮挡形成的阴影(光线到达不了);3“日食”、“月食”。6、光的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且在物体上发生漫反射,因而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
7、物体;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光路可逆。7、光的反射的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光污染),看到的是光源的“虚像”;漫反射(人眼能看到的物体都在发生漫反射)。8、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像(虚像,光线到达不了。只是沿光路的可逆性看到的物的虚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利用数学课中有关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轴对称。9、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
8、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V空V水V玻璃,光从速度大的介质向速度小的介质传播时(非垂直传播)会靠近法线折射,反之远离法线折射。10、重点作图图示思考画出光路图注意人眼怎样看到物体光 路 图 的 画 法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注意标出法线)。一束光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将会如何移动?鱼在哪里?1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
9、靛、紫。这说明,白光(复色光)是由各种色光(单色光)混合而成的。1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13、红外线:热成像、遥控器。紫外线: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验钞机。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当平行光穿过透镜会“会聚”到一点,这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透镜的“焦距”。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近视眼:由于眼睛构成的“凸透镜组”对光的会聚作用太强,所以成的像在视网膜(光屏)的前面,需要加“凹透镜”使“透镜组”的会聚
10、能力变弱,使成的像正好在视网膜上。4、远视眼:由于眼睛构成的“凸透镜组”对光的会聚作用太弱,所以成的像在视网膜(光屏)的后面,需要加“凸透镜”使“透镜组”的会聚能力变强,使成的像正好在视网膜上。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1、质量(m):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的变化二变化。2、密度():单位体积(1m3)所含物质(m)的多少。物质一定,密度一定,即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3、1g/cm3=1103kg/m34、密度的求法:(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5、物质一定密度一定,密度一定物质不一定。第七章 力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推、拉、吸引等)。
11、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研究的对象不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不同,所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天直线上。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做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静止运动、运动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加速运动)与减小(减速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控制变量法的运用)1)力的大小:当力的方向、作用点相同时,控制力的大小不同(作用于或A或B或C),可使“门”开门(关门)的速度或慢或快。2)力的方向:当力
12、的大小、作用点相同时,控制力的方向不同(作用于或A或B或C),可使“门”或开们或关门。3)力的作用点:当力的大小、方向相同时,控制力的作用点不同,对A点和C点(A点和B点;B点和C点)或开门或关门时,会感到省力或费力。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1)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
13、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反作用力。(2)从“三个角度”理解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有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根据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下,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如用脚踢球,球飞出去,球不再受脚对它的作用,球对脚的力也随之消失。8、弹性与塑性: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
14、受力时发生形变,外力撤去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9、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簧的弹性形变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10、重力:在地球附近,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物体(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为“重心”,所谓重心是物体的“几何中心”,物体的几何中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为定值)。11、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稳定性: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如:不倒翁。11、g的物理意义:在球球附近,单位质量(1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为9.8N(一般取10N)。12、重力与万有引力:重力是由地
15、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但重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除在两极处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外,在地球其他各处物体的重力都略小于万有引力。第八章 运动和力1、研究力对物体的运动的影响,要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所处的状态是怎样的。如骑自行车,自行车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受到“蹬”的力,自行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当自行车运动起来后,不再“蹬”它,由于受到空气的阻力,自行车慢慢由运动静止下来。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小车由斜面顶端静止滑下(控制小车到达水平木板时“初速度”相同,变相的是物体到达
16、水平木板时的“动能”相同),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当水平木板对小车没有阻力时,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得到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因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推理而概括出来的。4、为什么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或合力为“0”),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为如果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0”)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17、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5、惯性:物体保持运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所处的状态、形状都无关;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固体、液体或是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物体一旦确定,惯性不能“给予”、不能“受到”、不能“获得或得到”、不能“减小或增大”;可以“由于”、“具有”、“利用”。6、平衡状态: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只有“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
18、态”称为“平衡状态”。7、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受到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8、摩擦力: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9、摩擦力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挤压3)接触面粗糙4)有相对运动趋势。10、摩擦力的方向:阻碍物体的相对(相对于接触面)运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于接触面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不能理解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如:汽车在启动
19、向前运动时:前轮(驱动轮)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前,与汽车运动的方向相同;后轮(被动轮)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后,与汽车运动的方向相反。11、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确定之后,只要物体是滑动的,无论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摩擦力的大小都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的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同。第九章 压强1、压强:在压力作用下的受力物体的形变程度大小(强度)2、探究固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备注:1)压力作用效果:利用“海绵凹陷的深度”
20、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运用的是转换法。海绵凹陷深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2)利用砝码来改变压力的大小;3)正放和倒放小桌是为了改变受力面积;4)在实验中不能利用木板代替海绵进行实验。因为木板受到压力后,发生微小形变,无法直接观察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5)在实验中更换更柔软的海绵或增加砝码质量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还可以用其他容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物体代替海绵,如:沙子等。3、压强的大小的计算:用单位面积(1m2)受到的压力(N)的大小来比较和计算压强的大小,。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利用,可得:增大压强1)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2)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1)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
21、力;2)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5、液体特点:1)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对支承它的容器底有压强;2)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因此对阻碍它流动的容器侧壁有压强;3)液体由于流动而在内部相互挤压,因此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故液体内部对侧面、对上方有压强。6、压强计的原理:压强计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显示压强大小。U形管(本身)是一个连通器(连接橡胶管和探头后就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此时构成的压强计就不是连通器),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挤压时,橡皮膜对压强计中的封闭气体施加了压力,产生了压强。这个气体压强使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高度差越大,代表探头处的压强越大(转换法的应用)。7、探究
22、液体压强特点: (1)分析a组数据,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U形管液面高度差不变。则得出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压强相等。(2)分析b组数据,在同种液体中,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故可得出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分析c组数据,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在盐水中,U形管液面高度差更大,故可得出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8、等效理解图底面积S的容器中装有密度为的某种液体,在深度h处有一点A,设想在h处有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受到的上方液柱的压强即为A点受到的液体压强。推导过程:液柱体积:V=Sh液柱质量:m
23、=V=Sh液柱对平面S的压力:F=G=mg=Shg平面受到的液柱的压强:P = FS = ShgS =gh2)公式推广:因为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在其他任何情况下,只要这种液体在深度为h处所产生的压强均为gh。3)适用范围:公式p=gh适用于静止的液体和静止于水平面上密度均匀的规则固体9、重点考向:用液体压强公式(P=gh)求出此处的压强,再用F=PS求此处受到的压力。10、大气压强的存在:(1)大气与液体一样,对“浸在”它内部的物体都有压强,且在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且在同一高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2)平时感觉不到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大气压在我们周围时时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考考 物理 突破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