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八颗行星》新课标教案
《3.2《八颗行星》新课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八颗行星》新课标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课题3.2八颗行星课型新授本课题课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3月1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探究目标: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难点:初步认识和采用科学建模的方法,帮助我
2、们更方便、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现规律。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法 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聚焦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课本P43页)。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聚焦问题:请关注图中这几句话(右图):“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我们要如何知道八颗行星的实际大小和距离的比例关系呢?二、 探索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提问“我们能从数据表中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最大”和“最小”的行星;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排列并不均匀;行星大
3、小相差比较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数据。2.小组合作探究:给八颗行星排序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出示小组课堂记录表,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上。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小组讨论:如果用一条纸带,如何更好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呢?引导: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建模结果接近真实比例呢?(将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如何做到“等比例”呢?(所有数据同时将小数点移动相同的位数)。对照科学数据,确定纸带上行星的位置。4.小组合作探究:科学建模活动引导:行星直径大小经过等比例缩小后是怎样的情况,能否在纸带上呈现?(提示:行星直径大小差异过大,无法在纸带上呈现真实比例情况,只需用圆圈或圆点表
4、示,再写上名称。)将表中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数据等比例缩小。根据缩小后的数据,用不同颜色的笔将8颗行星的位置标示到准备好的纸带上。(请学生观看“实验指导视频”,参考视频中的方法进行建模活动。)三、 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好的纸带模型,以太阳为中心,按不同方向辐射状排列在本组桌面上。将相同的行星以弧线相连,绘制出八颗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2.组织学生交流:你们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有大幅偏差的小组,研究一下数据处理中有什么问题?)3.组织学生看一看其他小组建好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四、拓展1.木星是体积最大的行星,在天空中很容易辨认,请观看拓展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颗行星 3.2 行星 新课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3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