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共6分)生活的点滴温暖,都藏在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里。小伙伴们看社戏激动的心情,浸润在那jio洁温柔的水乡月色中;诗人重回延安盈眶的热泪,激荡在那风情浓郁的信天游中。草长yng飞,经历过宇宙洪荒;寒来暑往,追溯着时间力量。我们记录生活点滴的原因是因为短暂即是永恒。(1)依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4分)jio( )洁草长yng飞( )盈眶( )追溯( )(2)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2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8分)诵读中华诗文,感受文化魅力。读蒹葭
2、中的“蒹葭萋萋,_”,感受到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读式微中的“_,胡为乎泥中?”,倾听劳役者对统治者痛快淋漓地指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感受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读桃花源记中的“_,_”,欣赏桃花林绚丽的景色,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体悟“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真情。3名著阅读。(共8分)【语段一】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
3、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节选自经典常谈之第一)【语段二】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
4、,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1)根据语段一回答问题。(共4分)上面几种字体中,_(填序号)是隶书,(2分)“集”本义是_。(2分)(2)根据语段二回答:为什么说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4分)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5、,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ABCD5学校开展“品读经典诗文”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共8分)(1)【写寄语】仿照下面画线部分句式续写句子,完成寄语。(3分)欢迎走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在这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有的澎湃激昂;_:_,_(2)【辑诗集】活动中,同学们编辑了三本诗集,取名为晚春边塞风云一曲折柳,下面诗句与诗集名依次对应的一项是( )(2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
6、紫斗芳菲。ABCD(3)【读诗文】活动结束后,小文同学下载了校图书馆APP,想利用它阅读柳宗元的诗文,请根据下图,向他介绍使用流程。(3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绝品民国初年。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人们叫他常先生。常先生是外地人。手艺很神,一些样子容貌落魄的旧字画到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常先生善饮,经常一个人到看湖楼来饮酒,久之便与刘三爷相熟了。刘三爷是保定富户,颇有些家财,闲来也做些收藏生意。三爷经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找行家鉴
7、定,皆货真价实。那天,三爷又与常先生在酒楼闲侃。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三爷可否有意?”三爷笑道:“先生替我看中,买进便是。但不知开价多少?”常先生道:“三千大洋。”“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常先生笑道:“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三爷不可错过机会。”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常先生又道:“三爷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啊。”三爷看常先生一脸郑重,点头说记下了。第二天,常先生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
8、深黄,但托裱一新。三爷埋头看画,却看不出名堂。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三爷也庄重接下,取来三千大洋的银票,交与常先生。翌日,常先生的店被官府查封。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三爷听过,无动于衷。又过了些日子,马氏终是放心不下,请来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那行家认真看过,长叹一声:“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三爷一怔,忙问何为揭品。行家道:“所谓揭品,即一张画分两层揭开。这非是一般做假者能所为之。此画更为厉害的,是将一张画揭为两张,且不露一点痕迹。这张是下边的
9、一层,不值钱的。但此画揭得平展,无痕,均称,也算得上世上罕见的装裱高手所为了。”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常先生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这年冬天,常先生夜半敲动三爷家的门。三爷大喜过望,忙喊下人摆下酒席。常先生喝了一会儿酒,叹道:“我与三爷相交多年,甚是投缘。或许就今夜一别,再不能相见了。”三爷道:“常先生何出此言?我观先生举止非凡,将来或许能成大事啊。”常先生哈哈笑了:“多谢三爷夸奖。”就大杯痛饮,十分豪气。喝罢酒,天已微明。常先生就告辞。三爷急急地送出门去,在晨雾中怔怔地呆了半晌。再一年,三爷店中伙计到京城办货,
10、回来战战兢兢地告诉三爷,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三爷听得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直打湿了衣襟。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二十余幅字画,挂在房中,呆呆地看。直看到天光大亮,才逐一摘下,悉心收起。又过了几年,战祸迭起。三爷的生意便不再好做,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这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三爷黑脸怒斥,马氏便落泪哀告:“家中已经败落到这步田地,我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三爷看看马氏,许久,长叹一声,拄一根拐杖,顶着细细的雪花,到客栈去寻那姓
11、王的商人。三爷摇头叹道:“好羞惭人了。这些字画,都是一位朋友帮我买进,说好不卖的。”就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三爷忙问:“何为倒装置?”王商人道:“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特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三爷听得迷了,就问:“王先生做收藏生意,不知收藏可卖?”王商
12、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三爷微微笑了,就让下人把那捆字画交与王商人:“这捆画,我送与先生了。”王商人停住:“刘先生此为何意?”三爷郑重地再说一句:“我送与先生收藏。”“如何使得?使,使,使不得啊。”王商人惊了脸,口吃起来。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就唱一个喏,转身走了。门外已经是满天大雪。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扶持着一路去了。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6【小说线索】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4分)常先生荐画 行家鉴画刘三爷藏画 王商人鉴画 7【小说语言】请根据批注要
13、求,完成表格。(共6分)“三爷啊,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批注一:第段两个语气词“啊”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写出了常先生怎样的心理?(3分)(1)_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批注二:文章以这两句结尾有何匠心?(3分)(2)_8【小说情节】刘三爷最终从王商人口中才得知名画揭裱后倒装置的秘密。常先生为什么当初不将真相告知刘三爷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9【小说意蕴】简述小说标题“绝品”的丰富意蕴。(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共12分)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
14、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
15、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
16、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
17、”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10“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11“例如华北冬小麦”这句话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结合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4分)12文章第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5题。(共10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周口市 西华县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下期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