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
2、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平,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
3、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
4、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摘编自商志晓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材料二: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现在我们说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人们可能感到很诧异,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刘师培等前某就明确认为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在当时全盘西化思潮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一家独尊,中国不仅被认为没有社
5、会学,就是所谓“社会思想”也被贬为农耕文明的遗存是必须抛弃的落后的“包袱”。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刚刚恢复之时,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谓中国没有社会学的观点乘虚而入,影响很大,此后这一论调被当作权威之论很快占据了大学讲堂。这样一来,“中国本无社会学”的观点,竟被视为不易之论。积习成自然,人们不仅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甚至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回顾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二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其在21世纪的前途和使命的时候,一再提起荀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振聋发
6、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可见,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已成“铁案”,即便费孝通这样德高望重之人也难以撼动。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看,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觉得人家欧洲那么发达,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诞生这个学科?在今天,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则主要是认识问题。(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
7、题。B中国文化曾在一段时期里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这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C东西方文明相遇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我形象,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D中国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才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用钱穆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B材料一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提出了关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论断。C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观点一直得不到接受,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纵向深入论述,最后又通过追问揭示出结
8、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3分)( )A打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中国文化应改变文化传统处于守势的状态。B“走西方人的路”成为渗入国人深层观念中的某种成见,必须在某种层面上破除。C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的激进反传统取向,一时间甚嚣尘上,这需要国人警惕。D现代版的“西学东浙”迫使国人作山自己的选择,这有利于培养国人的价值观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4分)5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这句话的理解。(4分)
9、(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宅里的树张强勇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老
10、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
11、微的喜悦。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母亲说,桥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桥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
12、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苗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桥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材,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
13、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楷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
14、,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要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三毛在如采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
15、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承时“我
16、”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7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8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
17、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君姓许氏,名原,闽人也。其父素业儒,老为里校师。君自幼传父学,虽朴而颇赡于书,多所观览,为诗与文务达其意而已。疆土入职方,有司强起赴乡选,召对吏部投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悬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太畏服一县耸然。然上之人多未知君果可以有为也,时时有所责。君不为动,虽箠辱横加,未尝一明其非罪,亦不以是伤其民。于是西北用兵未已,征需尚繁,戈甲之攻造,旌棨之营置,调发无虚日。且地濒大海,岁修治海舟,盖难以数计,而官直不时降,或已降而为吏胥所欺隐。每事第差民之中次者一二人,以主其出纳
18、,谓之库子,凡所费用,皆令其代输。期会迫促,至日受榜笞不恤也。以故岁弊民产恒数十家。君恻然曰:“是岂为民父母意哉?”即诣府请其直,集里役之长分授之,俾售其物次第归之库,为召集人匠造之使如法。吏皆不得有所与,仅令持笔治文书,以防稽勘耳。是以功成而民不知扰。乡之人不惮为库者,盖自君始也。一日,台檄下,宪府追君甚急,老幼闻者成错愕。比上道,号泣而送者殆千人,且虑乏行资,无一人不怀金以至。自府尹而下及县之僚佐,与他官之在城邑者,亦皆割俸金驰赠于道左。君悉谢遣无所受,曰:“造次颠沛,见人之所守,纵死不易吾心矣。”抵京,上之人卒明其非罪。未几乃还。及还,远近大夫士无不交口称贺,喜其公论之有在。后数月当得代
19、,然以父忧去。先是,父年老不可以迎荞,留其妻子使养之,居官计日用俸,辍其余以归,为具甘旨居其父。然父年益老,则念辄悲之。(节选自戴良集许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B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C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D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20、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校,也称之为乡校,古代地方学校,也是古时乡人聚会议事与娱乐的地方。B吏胥,旧时各类官府低级官吏及掌管簿书案牍办事人员,文中指原定海县令。C父忧,父丧的婉辞。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需持丧三年,任官者应离职。D“辄悲之”的“悲”在本文中指哀伤,与“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悲”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原出生在读书人家,虽然家境不好,但是家里藏书很丰赡,所以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后来还被有关部门推荐去参加乡试,并由此走向仕途。B定海县每年修治海船难以计数,但是官府给的薪俸常常不发放或被官吏欺瞒,于是县里把责任
21、都推到库子身上,最后许原亲自出面解决了这件事。C许原曾经受到诬告被宪府逮捕,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后因他深受百姓爱戴,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而被无罪释放,当地十大夫得知都齐声相互道贺。D许原自己做官时,因为父亲年老不能带在任上尽孝道,就留下他的妻子孩子奉养父亲;他被释放后应该继续留任,但是因为父亲去世而离官而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上之人多未知君果可以有为也,时时有所责。(2)比上道,号泣而送者殆千人,且虑乏行资,无一人不怀金以至。14许原被宪府追捕时,为什么“老幼闻者”都感到错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建
22、元寺李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注】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禁火辰:指寒食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16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
23、,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时光流逝从不停歇,因此苏东坡在赤壁赋里以“_,_”劝解同游者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动,不必为天地变迁与时空变幻而感伤。(2)对秦朝的灭亡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是“_,_”;而杜牧在阿房宫赋则认为是秦不爱六国百姓,并假设“_”就可以世世代代为君。(3)在诗人眼里,“云”没有尘俗之气,闲静平淡,成为人们超脱尘累、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性外化的介质,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工程院院士程顺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福建省 漳州市 高三三模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