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实践探究活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巨f【 】画布上,头缠毛巾的老农脸部特写一下子击中人心,画中人脸部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令人过目难忘画家罗中立的经典油画父亲火爆美术圈40多年后,画中人物原型所在的乡村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也跟着火了。40多年前,罗中立以双城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了油画父亲,双城村因此被誉为“父亲的村庄”仿佛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勾起一段又一段时代记忆。时至今日,罗中立依然经常间或走进大巴山写生,描绘着大巴山的农村和农民。农民命运的兴衰与国家未来的走向
2、一脉相承。对于一个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多么渴望、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他们哪怕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一如既往地过着以农田为本的生活,即使能够得到肯定、受到尊重,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充实、安定与和谐。城市生活带给我们绚丽多彩的同时,正缺少着农村那种淳朴、安宁、真切之感。随着父亲这幅作品的诞生,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而今,当我们面对父亲,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那张被疲劳所摧残,因太阳bo【 】晒而布满皱纹的脸,将是我们浮光掠影的脸。他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也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填入【 】内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幅 he zhu
3、暴B幅 h zhu 爆C副 h sho 爆D副 he sho 暴2文中画横线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B一如既往C绚丽多彩D浮光掠影3文中画波浪线的四句有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罗中立依然经常间或走进大巴山写生。(语意矛盾,将“间或”改成“不时”)B即使能够得到肯定、受到尊重,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充实、安定与和谐。(搭配不当,将“即使”改成“只要”)C随着父亲这幅作品的诞生,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成分残缺,删去“使”)D他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也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语序不当,将“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与“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4、交换位置)4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在双城村的乡村记忆馆里却留住了过去的记忆。时代不断变迁,关于家乡的很多记忆仿佛也随着时间溜走。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凝结了岁月痕迹,惊艳了时光。记忆馆通过以农耕文化为主的老物件展示,营造乡愁氛围,留下了最美的乡愁。ABCD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穿越了时空隧道”一句中“仿佛”是副词,“穿越”是动词。B“头缠毛巾”“击中人心”“时空隧道”分别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偏正短语。C“对于一个平民百姓而言,他们是多么渴望、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一句话的主语是“他们”。D“
5、罗中立以双城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了油画父亲,双城村因此被誉为父亲的村庄。”这是条件关系的复句。6抛却人间千万事,浮生难忘是乡愁。双城村以“乡愁”为主线打造“巴山美村父亲原乡”旅游项目,同学们准备修复被破坏的宣传海报字体,下面对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字体是楷书,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劲媚清秀,有“柳骨”之态。B该字体是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一波三折,字体显得雄阔严整而舒展。C该字体是楷书,排列整齐,横平竖直,线条匀净,字体上呈现出端庄秀丽之美。D该字体是隶书,笔力遒劲,朗润流美,气韵贯通,得王羲之书法神韵而不墨守。7活动中,同学们进行了文学、文化常识交流活动,下列表述正确
6、的一项是( )A读书就是旅行: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既览西湖洁净雪景,又能感受张岱旧游如梦的淡淡哀伤;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既赏滁州美景,又能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表象背后借醉消愁的本质。B读书就是读心:读罗贯中的三顾茅庐,读出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也读出诸葛亮运筹帷幄、心系苍生;读施耐庵的范进中举读出范进醉心功名的怜与悲,也读出他圆滑世故、灵魂卑劣的丑与鄙。C读书就是修行:读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懂得了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努力、真诚地修筑好心中的精神大厦;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明白了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D读书就是思考:读叶圣陶的创造宣言,在作者呼唤、倡导勇敢创造的观点中,反观自
7、身,坚定理想,提升素养;读朱光潜的怀疑与学问,在“学则须疑”的观点中,认识疑于学的重要性,不轻信,善思辨。8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父亲的村庄。藏在山野中的“巴山美村”,美得让九年级学子做了一场神仙梦!结合语境,请将同学即兴赋的一首诗补充完整。忆似水流年古树老井篱笆那一湾乡愁_食上一碗人间烟火让巴山夜雨洗涤尘世的纷扰最美好的日子不是惊艳不是繁华_二、现代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材料一】时隔8年,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即将出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
8、的选择。自1990年活着出版以来,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透过文城,读者将在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文城继续追寻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节选自文学报)【材料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
9、曾这样说。文城将见证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节选自文学报)【材料三】这几天,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那就是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
10、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平心而论,双方都没有错。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节选
11、自光明日报)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读过文城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时间和空间都有新的突破。C余华说写作就是回家,文城将见证余华的回归,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D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城继续在余华曾经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并承续以前的民间叙事风格,在魔幻色彩中从不同视角讲述人物故事和时代之殇。
12、B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现实中大部人却认为这篇文章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C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重合,因为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是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二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三侧重于写余华谈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11材料一是对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的评论文章,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善“识”者,业易成郑殿兴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薛瑄有言:“处事识为先,断次之。”意思是说处理事情,首先要把事情的客观本质认
13、识、辨别清楚,然后再决定怎么做。可见“识”在先对于做事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善“识”者,业易成。“识理”,是识之首。识理,可谓包罗万象,内涵深广。所以“识理”,需因人因事而异。古之为政者要识“民为贵,君为轻”之理,才能得民心,才可使江山稳固。秦始皇不惜民力,一味横征暴敛,以致秦朝二世而亡;李世民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体恤民众,休养生息,于是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学者要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理。春秋时“韦编三绝”的孔子,西汉“凿壁偷光”的匡衡,东汉“悬梁刺股”的孙敬,都识“勤”于成学之理,而终有所成。今之学子也当深识此理。“识己”,是识之基
14、。识已,就是知己之长、己之短。该表现时,敢于表现;该担当时,勇于担当。譬如毛遂,就是在秦围赵都的危局之下,抓住时机自荐,从而“脱颖而出”,成为 “识己”典范。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不听指挥、不听劝阻、一味逞能的马谡,只落个被“挥泪斩”的终局。为学者也需识己。杨振宁在美国留学之初研究实验物理,可是动手能力是其短板,于是他转而研究理论物理,不但取得了突出成就,还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铸就了人生的辉煌。“识志”,是识之要。识志,就是有明确的志向、理想。“有志者,事竟成。”王阳明少有大志,立志做“圣贤”,终成一代心学大儒;黄大年心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为中国“
15、巡天探地潜海”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北京冬奥会上熠熠生辉的元气新青年苏翊鸣、谷爱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热情开朗、包容进取的形象。你可知道11岁时苏翊鸣就种下了“在家门口为国争光”的梦想,13岁的谷爱凌更是立下取得冬奥金牌的鸿鹄之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一个人有了坚定的志向,无论路远、山高、海阔,都能攻坚克难,终达彼岸。“识理”“识己”“识志”,并非识之全部,但懂得、掌握了这“三识”,成功率就可大大提高。要不断提升“三识”,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牢基础。1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善识者,业易成”。B文章第段从不同角度分析善“识”的意义,论证了中心论点。C第段从
16、“为政”“为学”两方面正反对比论证了“识理”的重要。D第段列举了苏翊鸣、谷爱凌的事例证明确立志向对于事业成功的意义。13第自然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4分)14请概括全篇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5分)春风十里冬麦青彭家河光阴似水,人老去的过程,仿佛就是一点一点沉没进岁月的河。身后,慢慢无迹可寻。春节回乡,带女儿过河翻山越岭去看一所乡村学校,我在那里生活了八年。转身一走就是二十五年,早年行走的山间小道深陷于荆棘,沿着一车宽的“村村通”水泥公路蜿蜒前行。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冬麦地,一直铺展到山坡的另一面。我们站的地方是操场。麦地那边曾
17、有两个院子和一长排教师宿舍,院子间的教室外有棵苦楝树,那截铁管做的钟就挂在上面。操场其实就是个大草坪,上面只有两个篮球架,还有一个满是泥的沙坑。每天一早,大家在一阵急促的钟声中醒来,打着手电的值周教师站在学生宿舍外吹起哨子。学生们披上衣服就起来跑操,开始都缩手缩脚,一会儿就跑得气喘吁吁,头脑清醒,然后进教室朝读。语文历史政治的知识要点背到脑子里了,英语也读得流利了,读到肚子饿了,早饭时间就到了。想一想,这个安排是多么科学合理。每周一还有朝会,全校学生站在操场上,值周教师爬上北面的山坡讲话,装干电池的半导体喇叭时常说着说着就哑了,后来干脆用嗓子吼,省事又省钱。每到假期,学生一走,铁线草就从四面八
18、方围过来,还没等占领整个操场就又开学了,学生们只要过来跳闹几天,这些铁线草又得撤回山坡,等待学期结束。谁也没想到,多年后的胜利者竟然是麦子。早年没电灯,为了教室里光线充足,每间房都开着窗。从操场望过去,窗户在墙上一字排开,教室里的条桌、板凳、水泥黑板和石头讲台一览无余。进入冬天,蒙窗户的塑料薄膜早就漏洞百出,大家把报纸书本夹在窗格子上,风时常把这些书本吹得哗哗直响,甚至撕烂,大家的目光和思绪都趁机随风飘散。每个学生自制一盏煤油灯,晚自习时,昏黄的灯光把教室烘得暖洋洋的。川北早年缺水,后来截断山下的西河筑坝建成了蓄水十三亿立方米的升钟水库,然而成库区后,这里的交通、就学更加困难了。恰逢国家普及九
19、年义务教育,河西决定兴修一所完小,招收小学和初中学生,于是有了这所学校。一年接一年,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邻近剑阁阆中几个乡镇的孩子也来这里上学,高峰期全校有八百多人。学生来了一届又走了一届老师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十七年间,先后有三十多名教师在这里与山风为伴。我在这里初中毕业,考上了中师。三年后,又回到这里当教师,教小学、初中,上语文、历史。十八岁,正是追梦奋进的年龄,我与不少同龄人已深入穷乡僻壤历练人生。高山深谷成为我们的人生舞台,云山草树是我们的生活伴侣,寒来暑往,我们都在慢慢成长、成熟。我第一次到镇上竞教、第一次参加考研、第一次赴省城参加论文答辩,都是从这里出发三五天后又回到这里。四年间,我
20、从彷徨茫然变得从容淡定,成为一只沉默的渡船,渡人也渡己,从早到晚从春到冬。孩子们初中毕业了,我也自学本科毕业了。孩子们离校求学或是打工去了,我也从村上调到了乡上、县城、省城。当年,我背着行李离开学校时,山风和苦楝树上的钟声陪我走了很远很远。现在来看,我正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批初中生,也亲身参与了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战略任务的教育工作,我是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后来,务工潮兴起,人口外流,生源锐减,于是校区调整,学校撤并停止招生校舍闲置。花落花开。当年外出谋生的年轻人已步入中老年,子女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不少人陆续回乡,就近创业,维修老宅,复耕农田,凋敝的
21、乡村出现了成片的水泥楼房、民宿花田,自来水、天然气、闭路电视进入农家各户,乡下农事已成为短视频热点,乡村故事充满了时代生机。残存的校舍彻底消失了,那块土地上的野草也消失了,长出了青青的小麦,这块土地开始了新生。这一片土地上,生长过知识,也生长过野草,如今生长着庄稼,世事如此生动流转。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何尝不是一面时代之镜、历史之镜。每一块土地都会孕育生命,每一个人都在承载并参与时代巨变,每一个春天都在召唤我们整装出发。春风十里,冬麦青青。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磨砺和厚积,此时的冬麦在春风中拔节而上。我在女儿这个年龄时,正在这里生活。我把她叫过来,一起站在麦地边,面朝远山春光,拍下了新年的第一张合影
22、。(选自光明日报)15作者在文章中深情地怀念故乡,请根据提示概括内容。(4分)_学成参工,逐梦青春_16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是对文章的语言、内容和思想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章第段的画线语句写一处批注。(3分)四年间,我从彷徨茫然变得从容淡定,成为一只沉默的渡船,渡人也渡己,从早到晚从春到冬。17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当年,我背着行李离开学校时,山风和苦楝树上的钟声陪我走了很远很远。(2)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何尝不是一面时代之镜、历史之镜。18乡梦醒来情未已。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故乡”,请探究两文对于故乡感情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时候既
23、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三、古诗文阅读(26分)(一)古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9每一个诗意的表达,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或怀离别之叹:山回路转不见君,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或铭报国之言:了却君王天下事,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或言济世之感: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有大济苍生之志;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或抱视死如归之念:_,_(过零丁洋)他们唤醒了自己的人生,也唤醒了沉睡的国民!(二)阅读定风波,完成202
24、1题。(每小题3分,共6分)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行”的意思是同僚,“何妨”的意思是不妨,“萧瑟”意谓萧条。B上片写雨中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和感受。C这是一首即景感怀词,富有雅趣哲理,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实指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D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内蕴丰富,景、情、理水乳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5、。21下列诗句所写景、事与定风波属相同地区的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D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225题。(14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26、,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
27、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注释】梗、枫、豫章:都是名贵的木头。题凑:护棺的木块。穿圹:挖掘墓穴。太牢:指古代最高的祭礼马属太官:专管膳食的官员22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8、3分)A闻寡人之耳者优孟闻之B王惊而问其故故不措意也C马者王之所爱也吾妻之美我者D常以谈笑讽谏皆以美于徐公2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25委婉劝谏顺人心。【甲】【乙】两文都进行委婉劝说,使对方易于接受。请结合内容分析邹忌和优孟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4分)四、名著阅读(6分)26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关于“闹”的情节,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表格。(3分)古典小说“闹”的情节“闹”的原因人物性格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_桀骜不驯敢于反抗水浒传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被公差押解至野猪林时,公差要杀害林冲。_儒
29、林外史_周进大半生追求功名而不得,不禁悲从中来。醉心科举痴迷官场27阅读小说时善于抓住矛盾冲突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好方法。请仿照示例,选择一部名著举例分析。(3分)骆驼祥子水浒传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示例:红岩描写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五、写作(60分)28微写作(10分)同窗三载,分别在即,请给你的同学写一段毕业赠言。(要求:恰当引用下面的论语两则,语意连贯,感情真挚,不得出现真实姓名,150字左右。)曾子曰:“士不可
30、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告别四月,迎来五月;告别黑夜,迎来黎明;告别悲伤,迎来欢喜其实,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开始。我们总能在不断地出发中重生,遇见更好的自己。请以“在五月启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书写规范,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表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具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一、非主观题题号12345679101220212223答案ADADDBCAACACAC二、主观题8略(符合语境、语句通顺且无错别字、语言富含诗意或哲思各占1分)11材料一从三个要点评论了新
31、作文城。小说主题:人生、命运、时代。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题材创新: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以前少有涉及的清末年代。(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1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人物毛遂、马谡的例子,写出了“识己”和“不识己”的两种不同结局,论证了“识己是识之基”的分论点,使论证过程更有权威性,说服力。对比论证:正面举毛遂的故事,写出“识己”的重要意义,反面举马谡的故事,写出“不识己”的危害,两相对比,强调突出“识己”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分论点。14首先文中第段提出
32、中心论点:善“识”者,业易成。然后文章第段从不同角度分析善“识”的意义,提出分论点,论证了中心论点。第段从为政为学两方面论证了“识理”的重要。第段列举了毛遂、马、杨振宁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识己的重要性。第段苏翊鸣、谷爱凌的事例证明“识志”重要性。最后第段深化论点,总结全文。(意近即可)15艰苦求学,岁月难忘;世事流转,故乡心声。16示例:“渡船”用得最好。“渡船”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所乡村学校对“我”人生的历练以及“我”在教师岗位上的变化,点明了教师行业的社会价值。1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风和苦楝树拟人化,它们如朋友一般,陪伴我离开故乡的学校,作者从对面着笔,表达了对故乡的恋恋
33、不舍,难舍难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比作时代和历史的镜子,生动地写出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参与历史变革、见证时代发展的重要作用,抒写了满怀希望建设乡村的激情。18情感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故乡过往岁月的怀念。情感不同点:本文是对年少时光的追忆,怀念故乡求学的艰难经历,以及学成后建设故乡,故乡在岁月中变换新颜的美好;而故乡中鲁迅的故乡记忆一半是童年时期稚子眼中的美好童真,一半是长大后的破落衰败,寄予故乡无限的哀怜,并渴求寻找到解救故乡的出路。差异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状况造成故乡的差异,也导致了情感的差异。19雪上空留马行处赢得生前身后名安得广厦千万间长风破浪会有
34、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4(1)所有的大臣、官吏以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2)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这件事。25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用家事喻国事使齐王明白纳谏的重要。(邹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通过类比讽谏齐王纳谏除弊。)孟尤以退为进,顺着楚王的意思“哭马”以此打消楚王的戒备心理再故意说应以人君之埋葬马,使楚王认识到如此对待一匹马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让楚王收回成命。26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又怒王母娘娘未请他参加蟠桃会。嫉恶如仇、重情重义。周进大闹贡院。27示例: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都是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有了激
35、烈矛盾后被“逼上梁山”,如林冲被人陷害,高俅要置他于死地,他不得不反抗,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也反映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的特点。(注:答题中抓住“矛盾冲突”体现人物性格和主题即可)28略29略附:部分选择题解析2D(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反光和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与语境意相反)3A(修改后,“经常”与“不时”语意重复,应直接删去“间或”)5D(该句是因果关系的复句)6B(该字体为隶书,D选项王羲之书法字体为“行草”)9A(A读过活着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让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不是文城)10A(B“但现实中大部分人却认为这篇文章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错误,从材料三来看,这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C,“应试技巧高超,但是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错误,材料三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D材料三侧重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高考作文教学的思考。)20A(A同行意思是一同出行的人,何妨是不妨的意思,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21C(A苏轼在密州所作,B苏轼在杭州所作,D苏轼在惠州所作。只有C和题干一致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