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本报北京3月28日电(记者吴月)记者28日从教育部获悉: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于当日正式上线。该平台依托数字技术,通过 聚优质资源、营造互动场景、展示阅读成果,为不同学段学生、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读书空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于同日启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在开展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过程中,要把握正确导向、注重创新载体、强化数字赋能、凝聚工作合力。要以开展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为抓手,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拓展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要坚决防止功利倾向、形式主义,不能增加师
2、生和家长负担,不能把公益事业变成商业 利行为。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处应填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汇聚 zi qng 谋利 B.荟聚 zi qng 牟利C.汇聚 zi qng 牟利 D.荟聚 zi qng 谋利2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在“要以开展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为抓手”前加上“我们”。B.在“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前加上“引导青少年学生”。C.删去“拓展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D.把“拓展”改成“开辟”。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近日,舞剧咏春2023年全国巡演已从深圳启航,并将于4月7日至9日登陆国家大剧院。B当儒雅帅气的他穿上表演服
3、,开口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时,观众们称赞不已。C“艺术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阐明艺术如何作用于城市,说出的最为著名的言说。D继长江保护法之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 4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艺术方兴未艾。正在成都巡展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运用全息投影、即时交互等技术将其转化为动态数字长卷,营造出琳琅满目的山水胜境。徜徉其间,高崖飞瀑近在咫尺,屋舍长桥触手可及,观众走近长卷还可触发不同动态特效,体验万千画境。A. 方兴未艾
4、 B琳琅满目 C近在咫尺 D触手可及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垂问”“垂询”“垂念”中的“垂”,多用于别人(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B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我们学过他的诗歌我爱这土地。C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里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他所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D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三作家,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揭示了列夫托尔斯泰不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的不幸。6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但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看到的“真相”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真相则藏在深海里。而且,多个或换个
5、角度看事物,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乐趣。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才能看清事物的全部面貌,才算得上“眼见为实”。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A. B. C. D.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7分)7默写填空。(8分)(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3)有些人,内心宁静平和,即使身处红尘俗世,却能超然世外,不受俗务干扰。这种状态,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说就是“ , ”。(4)古诗文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心底最有认同感的民族情怀。李白行路难中的“ , ”是积极乐观的态度;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 , ”是建功立业的豪迈壮志。8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 诗歌首联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之远、贬谪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辛酸。B. 颔联中,诗人选用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同时对久谪归家之事深感欣慰。C. 诗歌颈联一改伤感基调,慷慨激昂。诗人借“沉舟”“病树”自喻,对官场的变迁、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D. 诗歌尾联回扣诗题,与好友共勉,
7、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突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气概。9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
8、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殍殣:饿死的人。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术:方法,手段。敖仓:敖,地名,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2分)吴 人 喜 竞 渡 好 为 佛 事(2)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饥岁工价至贱_ 杭州不恤荒政 _所以宴游及兴造 _ (3)下面与例句“希文乃纵民竞渡”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陈涉世家)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9、) D乃悟前狼假寐(马说)(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5)根据对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理解,你认为乙段中的范仲淹符合 “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5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5分)中国人,为何不可“居无竹”肖雅文“竹子王国”,从何而来?中国人爱竹,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竹藤生物资源。国际竹藤组织也成为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 那么,你知道我国对竹子的利用有着怎样的历史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
10、子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在我国,关于“竹”的确切记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1954年,西安半坡村,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陶器上辨认出了“竹”字符号。周朝时,竹子开始用于皇家园林建设。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时即采用竹子作为材料。之后,汉代的甘泉宫中的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均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制造了竹制工具“桔槔”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使得农业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这一时期,竹子还被广泛用于军事,竹制弓箭是当时主要的武器。 秦汉时期出现了竹制布,这种面料不易变形、强度高、韧性不错,还能防潮,但保暖性较弱,因此通常被用于夏季服饰
11、的制作。当时的人们还取竹制冠,做竹鞋、竹斗笠、竹伞等防雨产品。在文化保存与发展中,竹子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在商代,人们就会把字写在竹片上,成为“竹简”,再用绳子串在一起形成“册”。东汉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均由竹简保存,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而记录这些的是“竹笔”,后来也发展成为毛笔,承担了书写记录的重任。竹简之后,我国开始用竹造纸,竹子先是作为制作纸的工具,后来成为制作纸的原材料。到9世纪,竹纸出现,后兴于明,盛于清。因此,作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与竹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竹文化
12、,从器物到精神随着人们对竹子的利用不断深化,竹文化不断发展,竹逐渐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相连。早期,人们对竹子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实用的器物层面。吴越春秋记载,古歌谣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时,竹作为弓的材料,用于狩猎。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写凉席由竹子编织而成;“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写竹子可做鱼竿用于垂钓,均体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到了秦汉时期,竹的精神内涵开始从诗歌中萌芽。古诗十九首云:“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班固的竹扇赋说:“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此时,竹与诗歌中的其他动植物一样,承担着“起兴”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竹子渐渐地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南
13、朝贺循赋得夹池修竹诗写道:“逢秋叶不落,经寒色讵移。”鲍照中兴歌写道:“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此时,竹高节多茎和四季常青的自然属性被放大,竹的文化符号也逐渐形成。唐宋时期,咏竹题材诗词数量大增,仅唐代咏竹诗就留存有约220首。此时,王维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刘禹锡庭竹中的“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白居易池上竹下作中的“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等名句相继涌现。竹子入画则盛于宋。北宋时,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由此,墨竹成为绘画中的“常客”。而苏东坡则开创了朱笔画竹的先河,他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总结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少纵则逝矣”,也
14、成为“胸有成竹”的出处。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文人们为竹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品格。松、竹、梅被并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并称为“四君子”。最终,竹的品格逐渐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代表,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10.文章题目“中国人,为何不可居无竹”是一个设问句,请综合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写出这一设问的答案。(4分)11.本文多运用“引用古诗文”这一说明方法,请从写作意图(内容)这一角度谈谈选用这一说明方法的必要性。(4分)12.说明文的语言要讲究“准确”。请从“准确”这一角度品析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随着人们对竹子的利用不断深化,竹文化不断发展,竹逐渐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相连。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山东省 淄博市 高青县 中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