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
2、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
3、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
4、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福楼拜堪称自觉在创作中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马车里的沦落”一节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赖昂在奔驰的马车上纵情寻欢,然而叙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对马车内的场面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是让读者置身于车夫和市民的有限视角,展示马车外发生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运用非指称性的语言来描写的,即人们似乎第一次看见这样一系列画面。有限叙事视角在这里的运用,使人们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激发了读者进行有效阅读、填充文本空白的积极性。(摘编自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材料二:“陌
5、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这里的“反常化”即是“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
6、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新鲜、强烈的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从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叙事视角,更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认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陌生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所指的改变。有不少学者从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
7、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神”“天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此,宋诗的尚“逸”求“奇”就是对唐诗的“陌生化”。(摘编自陈静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用人物有限视角或非指称性诗歌语言进行表述,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B.全知叙事视角往往会减少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空白与悬念,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C.有限视角贴合人们生活中感知新事物的渐进过程,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D.文学的“陌生化”可以激发人们因为生活的机械重复而变得麻木迟钝的初始
8、感受。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霍尔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B.非指称性诗歌语言不以准确指示目标对象为目的,其意在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追求艺术效果的创设。C.“陌生化”文本能增强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使读者在充分体验事物的新颖别致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D.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论证“陌生化”理论观点的一项是(3分)A.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
9、的儿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B.红楼梦以一块通灵石头讲述其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C.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D.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4.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 的?(4分)5.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体现“陌生化”效果的。(4分)刘姥姥只听得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柜筛面一
10、般,不免东瞧西瞧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 眼。(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光荣(节选)孙犁大家知道,滹沱河在山里受着约束,昼夜不停地号叫,到平原,就今年向南一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河两岸的居民,年年受害,就南北打起堤来,两条堤中间全是河滩荒地,到了五六月间,河里没水,河滩上长起一层水柳、红荆和深深的芦草。常常发水,柴禾很缺,这一带的男女青年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在炎
11、炎的热天,背上一个草筐,拿上一把镰刀,散在河滩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长长的芦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五月底,那芦草已经能遮住那些孩子们的各色各样的头巾。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渐渐东南面和西南面也响起炮来,证明敌人已经打过去了,这里已经亡了国。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骚扰抢劫老百姓。是从这时候激起了人们保家自卫的思想,北边,高阳、肃宁已经有人民自卫军的组织。那时候,是一声雷响,风雨齐来,自卫的组织,比什么都传流得快,今天这村成立了大队部,明天那村也就安上了大锅。青年们把所有的枪枝,把村中埋藏的、地主看家的、巡
12、警局里抓赌的枪枝,都弄了出来,背在肩上。枪,成了最重要的、最必需的、人们最喜爱的物件。渐渐人们想起来:卡住这些逃跑的军队,留下他们的枪枝。这意思很明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敌压境,你们不说打仗,反倒逃跑,好,留下枪枝,交给我们,看我们的吧!先是在村里设好圈套,卡一个班或是小队逃兵的枪;那常常是先摆下酒宴,送上洋钱,然后动手。后来,有些勇敢的人,赤手空拳,站在大道边上就卡住了枪枝。那办法就简单了。这渡口上原有一只大船,现在河里没水,翻过船底,晒在河滩上。船主名叫尹廷玉,是个五十多的老头子,他有一个儿子刚刚十五岁,名叫原生,河里有水的时候,帮父亲弄弄船,看过飞机,割芦苇草。这一天,割满了草筐,天
13、也晚了,刚刚要杀紧绳子往回里走,他听得背后有人叫了他一声。 “原生!”他回头一看,是村西头的一个姑娘,叫秀梅的,穿着一件短袖破白褂,拖着一双破花鞋,提着小镰跑过来,跑到原生跟前,一扯原生的袖子,就用镰刀往东一指,东面是深深一片芦苇,正叫晚风吹得摇摆。“什么?”原生问。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枝枪。原生问:“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秀梅喘喘气咬咬嘴唇,“崭新的一枝大枪。”“人们全回去了没有?”原生周围一看,想集合一些同伴,可是太阳已经下山,天边只有一抹红云,看来河滩里是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了。“你一个人还不行吗?”秀梅仰着头问。原生看见了这女孩子的两只大眼睛里放射着光芒,就紧握
14、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看了看自己那一把弯弯的明亮的小镰,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你不用来。”原生说。原生从那个逃兵身后过去,那逃兵已经疲累得很,正低着头包裹脚上的燎泡,枪枝放在一边。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秀梅也就跟着跑起来,遮在头上的小小的白布手巾也飘落下来,丢在后面。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我们也有一枝枪了,明天你就去当游击 队!”原生说:“也有你的一份呢,咱两个伙着吧!”秀梅一撇嘴说:“你当是一个雀虫蛋哩,两个人伙着!你拿着去当兵吧,我要那个有什 么用?”原生说:“对,我就去当兵。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救会
15、。咱们一块去吧!”“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媳妇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了。走了几步回头说:“我把草筐和手巾丢了,吃了饭,你得和我拿去,要不爹要骂我哩!”原生答应了。原生从此就成了人民军队的战士,背着这枝枪打仗,后来也许换成“三八”,现在也许换成“美国自动步”了。他登上自家的渡船,同伙伴们开走的时候,原生也不过望着那抱着小弟弟站在堤岸柳树下面的秀梅和一群男女孩子们,嘻嘻笑了一阵。这不像离别,又不像是欢送。从这开始,这个十五岁的青年人,就在平原上夜晚行军,黎明作战;在阜平大黑山下砂石滩上艰苦练兵,在孟平听那滹沱河清冷的急促的号叫;在五台雪夜的山林放哨;在黄昏的塞外,迎着晚风歌唱
16、了。他那个卡枪的伙伴秀梅,也真的在村里当了干部。村里参军的青年很多,她差不多忘记了那个小小的原生。战争,时间过得多快,每个人要想的、要做的,又是多么丰富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民党军队弃战溃逃、骚扰百姓等种种行径,与百姓投身抗战、保卫家乡的积极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B.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交代社会生活背景,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抗战现实,为后文原生挺身夺枪做了铺垫。C.小说在描述二人商量夺枪的情节时多用语言描写,借助简明的人物对话,形象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D.“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了”颇具意味,既有成功夺枪的喜悦自豪,也有调侃原生的洋洋得意。7
17、.下列有关“夺枪”这一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梅发现河滩上带枪的逃兵之后,并没有贸然动手夺枪,说明当时她是心存顾虑的。B.原生的一句“你不用来”,说明了在秀梅的鼓励之下,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C.夺枪后转身飞跑,急速离开,这是人的本能之举,真实体现出人物的特定心理状态。D.秀梅遇事有主见等品性在夺枪一事中得以体现,后来她能成为干部自然在情理之中。8.小说中画线句子交代了原生等人参军的送别场面,试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9.本文同荷花淀一样,体现了孙犁小说“诗意化”的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德宗命李泌为相,常于便殿语及玄宗朝,尤惜谬用李林甫,因再三叹息曰:“中原之祸,自林甫始也。然以玄宗英特之姿,何始不察耶?”泌因奏曰:“玄宗盛年始初,已历则天、中宗多难之后,及降封临淄,备闻人间疾苦。又以天纵英姿,志除内难,有汉高之多异,仗萧王之赤诚。故英威一震,奸凶自殪。而夙尚儒学,深达政经。自初登宝位,乐近正人。惟帝之难,力所能举。上既勤俭,政事无不施行,又得良臣,天下自化。及东封之后,上每览帝籍,有自多之言。用声色为娱,渐堂阶之峻。故古语曰:“贫不学俭而俭自来,富不学奢而奢自至。若以勤俭为志,则臣下守法,官无邪人。及嗜欲稍深则政亦怠矣故林甫善为承迎
19、上意招顾金玉讬庇左右安国委相之迹如是则百吏可知是以扬雄言:昔武帝运帑藏之财,填庐山之壑,未为害也。今货入权门,甚于此矣。”由是泌屡以是非讽之,上怡然听从, 似喜所得。(节选自唐李濬松窗杂录)材料二:德宗愤积世之弊,悯王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拔乱之志。而识度暗浅,资性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赋敛烦重,果于诛杀,故关外之寇未平而京师之盗先起矣,于是困辱于奉天,播迁于山南,公卿拜于贼庭,锋镝集于黄屋,尚赖陆贽尽心于内,李晟、浑瑊输力于外,故能诛夷元凶,还奉宗社。自是之后,消刚为柔,刓方为圆,逮其晚节,偷懦之政甚于祖考矣。(节选自宋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五)【注】萧王: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的封号。
20、庐山:匈奴山名。京师之盗:指“泾原兵变”,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奉天:今陕西乾县。下文的“山南”指太华、终南两山以南之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嗜欲稍深则政亦怠矣/故林甫善为承迎/上意招顾/金玉讬庇左右/安国委相之迹如是/则百吏可知/B.及嗜欲稍深则政亦怠矣/故林甫善为承迎/上意招顾/金玉讬庇左右/安国委相之迹/如是则百吏可知/C.及嗜欲稍深则政亦怠矣/故林甫善为承迎上意/招顾金玉/讬庇左右/安国委相之迹如是/则百吏可知/D.及嗜欲稍深则政亦怠矣/故林甫善为承迎上意/招顾金玉/讬庇左右/安国委相之迹/如是则百吏可知/11.下列对
21、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封,指帝王行封禅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东封”意思不同。B.赋敛,此处意为田赋、税收,与捕蛇者说中“赋敛之毒”的“赋敛”意思相同。C.锋镝,指兵刃与箭头,泛指兵器,与过秦论中“销锋镝”的“锋镝”意思相同。D.晚节,指晚年的节操,同“晚节不保”中的“晚节”,古人重保晚节以求人生完美。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德宗非常赏识李泌,任用他担任宰相,常和他谈论玄宗时的朝政,并慨叹玄宗不能及时明察用人之弊。B.起初玄宗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后来玄宗效武帝穷奢极欲,致天下大乱:李泌以此劝谏德宗勤俭毋奢。
22、C.司马光认为德宗见识浅薄,本性多疑刚愎,施政多有不当,以致外患未平而内患滋生,被迫逃离了京城。D.依靠陆贽、李晟等忠臣良将平定叛乱后,德宗转变了执政思想和态度:后来德宗苟且懒政,甚于先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英威一震,奸凶自殪。而夙尚儒学,深达政经。(4分)(2)德宗愤积世之弊,悯王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拨乱之志。(4分)14.“中原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从唐玄宗自身的角度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山行唐杜牧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山行宋罗与之烟草凄迷露未晞
23、,一筇伴我立晴晖。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注】筇:竹杖。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16.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有光在项
24、脊轩志中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其中深情回忆与妻子在轩中学习时光的两句是“,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 , ”两句呼吁当权者要重视人才,这与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3)“金风”就是秋风,“玉露”常指秋露,这两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同时出现,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 )的,是中华民族( )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25、。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正是一个个这样( )、艰苦奋斗的故事,
26、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的自然诗很多,但是还有谁写过像杜甫从秦州经同谷到成都一路上那样的纪行诗,使人“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呢?这
27、是一段艰险的路程,这些诗不是用眼看出来的,也不是用心神会出来的,而是用饥饿的身躯走出来的。在中国诗人中,还有谁能把一个时代整个的图像融汇在像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寓居夔州以后所写的那样的长篇巨制里的呢?面对“艰难”, ,甚至还专心一意地去寻找,执着如斯。正因为此,动物界里的马与鹰、自然界里的大江与落日,:人间的悲壮感与崇高感,在他的诗里也都得到充实的表现。不只如此,他的诗中还表现出世外桃源的优美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鹅儿黄似酒,对酒爱鹅儿”这类诗以他在长安任左拾遗与初至成都时(这两个短期也诚然是他生命里两段暂时的休息期)写得最多。其实只这一部分诗,也足以塑造出另一个杜甫。虽然他写过很多
28、此类诗句,但都只是暂时的。正如他走入某寺院,游览某山庄,然而走出来,他面对的依然是艰难和悲苦。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较短的陈述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家族群、同学群、旅游群、创业群何为“群”?人们既说“人以群分”,也说“群而不党”;既说“群星璀璨”,也说“群魔乱舞”;既说“卓然超群”,也说“害群之马”。“群”既是同类,构成集体;也是亲朋,传
29、递温情。“群”既有“众多”之数,也有“聚合”之力。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C(“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错。)2.(3分)A(不合逻辑。)3.(3分)C4.(4分)观点:艺术的存在在于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感受。(1分)分三层进行阐释:一是强调这种感受是非理性认知;(1分)二是说明这
30、种感受依靠“反常化”手法实现;(1分)三是点明这种感受重在体验。(1分)5.(4分)叙事上,采取有限视角,借未见世面的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去认识、感受贾府的种种新奇,从而使读者获得陌生化的审美体验;语言上,选用“打锣柜筛面”“秤砣”等平常物、通俗语来描述当时的舶来品、奢侈物挂钟,二者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给人新颖别致之感,进而唤起读者对事物的新鲜独特感受。(答出一点给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6.(3分)C(“形象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心理”错。)7.(3分)B(“他对成功夺枪已是胸有成竹”错。)8.(6分)送别场
31、面既无悲伤不舍,也不庄重热烈,这样写切合人物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他们没有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也不觉得参军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故能态度自然,感情平和;这样写符合生活实际,保卫家乡,毅然参军,在当时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故能坦然处之;送别场面数语带过,不作重点渲染,更能彰显民众真实、朴素、自然的爱国之情,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精神境界。(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小说描绘了滹沱河两岸的自然风貌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劳动场景,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时代特点,体现画面的诗意之美;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不渲染战争的残酷,重在表现秀梅和原生朴素的革命自觉,凸显人性的诗
32、意之美;小说语言不事绚烂,真挚自然,朴实清新,极富生活化,彰显语言的诗意之美。(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11.(3分)D(此处的“晚节”是“晚年”之意。)12.(3分)B(“玄宗效武帝穷奢极欲”错。)13.(8分)(1)(4分)所以英勇威武之气一旦振奋,奸诈凶恶之人自会灭亡。而且玄宗向来崇尚儒学,深深通晓理政之法。(注意“震”“殪”“夙尚”“政经”的翻译。)(2)(4分)德宗对数代累积的社会弊病感到愤恨,为王室地位的衰弱而忧愁,刚刚登基的时候,显然有治理乱政的决心。(
33、注意“愤”“悯”“南面”“拨乱”的翻译。)14.(3分)功成则满,骄矜自傲;奢靡放纵,耽于享乐;怠于政事,任用奸佞。(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D(“移步换景”错。)16.(6分)杜诗使用叠词“潇潇”“落落”,分别将“短发”与“暮雨”、“长襟”与“秋风”关联,人景相融,形成双关,(2分)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若答成“表现出诗人虽沉迷美景却遭遇风雨的凄冷感受与落寞心境”,亦可给分。)(1分)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
34、2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2)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3)示例一: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示例二:由来碧落银河畔 可要金风玉露时(李商隐辛未七夕)示例三:金风玉露初凉夜 秋草窗前(晏几道采桑子)示例四:金风扇素节 玉露凝成霜(佚名秋歌)(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一脉相承 不可磨灭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答对一处给1分,合乎语境、意思
35、对即可。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19.(4分)示例一: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示例二: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四处语病,每改对一处给1分。)20.(4分)使用数字,突出工程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成就之高,更具真实性,更有说服力、震撼力;(2分)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2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21.(3分)示例一: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寓居夔州以后写出了长篇巨制,把一个时代整个的图像融汇在其中,这一点在其他中国诗人中还没有谁能做到。示例二: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寓居夔州以后把一个时代整个的图像融汇在作品中,写出了长篇巨制,在其他中国诗人中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每句1分。)22.(6分)示例:杜甫毫不躲避地去承受(面对) 在他的诗里都得到尽情的描写 固然会感到一时的舒快(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写作(60分)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