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等等,便都具有
2、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弗洛内兹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
3、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的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与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摘自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材料二:上世纪末,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引发了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论辩。这场争论,其核心并不在
4、技法的有无,而在艺术理念的区分。20世纪中国水墨画有文人画和非文人画两大系统。其中,文人笔墨又有两大支柱,一是书法用笔,强调“书画同法”,强调中锋为本和以线立骨,强调一波三折、藏头护尾等用笔规范,强调线的力度;二是程式化,文人笔墨中,造型程式是为笔墨程式服务的,程式化是为书法用笔服务的,文人画程式规范的核心就在笔墨。文人画代表人物黄宾虹,提出“用力无法,便是江湖”,他认为绘画中的世俗之气就源自笔墨不得法。吴冠中属于“非文人笔墨”系统,他的主张和实践是对文人笔墨程式规范的解构。用前者的标准衡量他,难免会有用笔“软塌塌的、浅薄无味”的判断。因此,笔墨之争并非工具材料之争,而是范式之争。吴冠中消解了
5、书法的笔墨规范,同时融合西方艺术语汇,促成了今天笔墨艺术系统的多元化格局。关于“等于零”这种激愤的语言风格,有批评者认为是吴冠中为了引起关注而故作惊世骇俗之语。吴冠中的主观意图无从考证,但从其文论中反复出现对鲁迅的欣赏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常有针砭时弊的激烈言辞可以想见吴冠中此论的背景。吴冠中对中西方绘画都有涉足,他对国画和油画材料有客观的分析,“黏糊糊的油彩不能表达线的奔放缠绵,她拖泥带水,追不上水墨画及书法的纵横驰骋,她如何利用自身的条件来引进流动的线之表情?水墨画像写字一样,长缨在手,挥毫自如,却也手法有限,对繁花似锦、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往往束手无策”。由此可知,所谓脱离了具体画
6、面孤立的笔墨没有价值,表达的正是技巧要服从于创作需要的理念。在中国画漫长的变迁过程中,笔墨早已突破单纯的物质材料范畴,成为区分士庶雅俗的符号。中国画笔墨所期望的理想境界幽微奥妙,对画家学养有较高要求,笔墨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笔墨的难度又使它具有宗教般的魅力,吸引画家孜孜以求,并将它视为提升修养的手段,因此笔墨又成了精神象征。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文士阶层的身份、地位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国难之中的知识分子不愿也无法继续追求独善其身,传统笔墨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逐渐贫瘠。中国画传统的观赏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巨大转变,原本私密而小众的雅集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公开化的美术展
7、会,受限于学养,大众很难领会笔墨的精妙之处;往往只能“看一眼”的观赏方式也使传统笔墨很难获得共鸣。在此背景下,吴冠中追求的是“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以及西方观众的认可。该定位在笔墨之争中也曾受到非议,但从笔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吴冠中的选择不失为一条国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摘编自张熙笔墨为何等于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择手段”,文中指在绘画的时候,作者可以采用一切手段来表达视觉美感和独特的情思。B. “奴役”,把人当奴隶一样使用,文中指笔墨没有独立性,要绝对服从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C. “媒体”,在文中指传播艺术作品的途径,如雅集、美术展会等
8、,也指粗陶、宣纸及笔墨等。D. “江湖”,文中指文人画系统对不守传统笔墨程式的画法的喻称,即不正统的、有世俗气的画法。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把吴冠中的激烈言辞与他对鲁迅的欣赏联系起来,说明吴冠中“笔墨等于零”这一观点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B. 中国画文人笔墨使作者在习画过程中往往会陷于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客观上也容易形成对大众的排斥,显示出一定的狭隘性。C. “这儿该用倪云林的线法,那一笔有米家云山的韵味”,这样的指导和评价在认同吴冠中观点的人看来,并非不可接受。D. “群众点头”“专家鼓掌”“西方观众认可”,这种随时代发展而来的创作追求,有利于中国画的
9、雅俗共赏,也有利于它走向世界。3. 下列有关诗文创作的言论,与吴冠中的笔墨观最接近的一项是( )A. 胡适: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B. 黄庭坚: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C. 沈伯时:炼句下语,最是紧要,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D. 曹雪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4. 请参照下面的注释示例,给文中的“笔墨”加注。注释示例:拳脚,本指拳头和脚,文中指武功。5. 如何推动中国画现代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麒麟 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夫子现在还有学生?”“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我只知道教书。”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
11、夫子在看什么。”“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饭后
12、,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我又见到麒麟了。”“麒麟
13、,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
14、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前人虽有记
15、录,却未必是信史。”“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一头驼鹿。”“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一头白色的驼鹿。”“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从没见过。”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
16、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
17、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B. 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C. 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D. 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B. 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
18、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C. 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D. 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8. 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9. 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
19、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间张怀素谋倡乱,范寥知之,欲驰入京言状,无以为道里费,东野资之。怀素伏诛。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上问:“东野何人?”即对镇江府学内舍生,且具道所以资送之恩。有诏,乘递马赴阙。既对,言契上心,即授忠义郎。靖康中,知平江。车驾幸杭,苗、刘作难。明受收至,东野疑之。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御营军事,留平江。东野谋于浚,欲匿收不宣。浚曰:“事已如此,胡可匿?”因相与谋,阴取故府所藏登极救书置舆中,迎登谯门,读而张之,即捐其阶,禁,无敢登者。乃与浚议勤王之师。皇帝复位,以功超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
20、周望宣抚浙西,将屯军平江,奏言“非东野莫可为守者”。东野知望不足与立功,辞至七八,不得已而行。既至,乃修治城垒、楼橹,为战守之具甚备。望束手无策,东野所言,悉弃不用。即以蜡书具所与望议论本木,驰奏,乞别自将,不然只与俱死。奏凡十余上。上手救报曰:“朕仗卿甚重宜与望协心共力以捍一方勿轻相同异。”于是不敢复言。望果败事,引咎自劾。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上为之特下诏曰:“汤东野昨累有奏,陈措置守御,颇有伦理。只缘事权不专,遂致失守。与其他弃城不同,可止落职。”绍兴初,从张浚讨李成。初,成之叛也,鄂州李允文擅杀知岳州袁植,欲与成连横。成败,浚欲遂取之,惮其强。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者,被罪谪
21、英州。行至临川,东野知其与允文善,引之谒浚,使贻书允文,允文遂伏罪。复奉祠,起知扬州。会伪齐宿迁令张泽拔众四千自归。朝论以国家方屈好于豫,不宜生衅,欲还之。东野不可,章三上,得请,四千人皆免死。(选自京口耆旧传,有删节)注明受,南宋皇帝赵旉的年号。赵旉是苗、刘兵变拥立的新皇帝,在位26天。豫,指金太宗册立的大齐皇帝刘豫。10.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朕A仗B卿C甚D重E宜F与G望H协I心J共K力L以M捍N一O方P勿Q轻R相S同T异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契,意谓符合、投合。“契阔谈谯”的“契”字
22、也是这个意思,“契阔”一词则偏指久别。B. 幸,指皇上亲临某地。阿房宫赋“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字意思和用法与此相同。C. 本末,树的主干和枝节,喻指事情的原委和经过,史书体例中的“纪事本末体”即据此命名。D. 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称连横,后泛指结盟,本文用就是这个意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汤东野得知范寥想赴京举报张怀素却苦于没有路费,认通过帮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见,便资助了范寥,后来果然如其所愿。B. 汤东野与张浚商定用旧诏书替换新诏书,登上谯门宣读并张贴在上面;又因怕人知道真相,便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上谯门。C. 汤东野虽是不得已而
23、出守平江,但他一到任就着手修治军事设施,作好攻守准备,还多次向周望建言,可惜都没有被采纳。D. 宿迁县令张泽率众归附南宋,南宋朝廷担心与伪齐产生事端而想遣返他们,汤东野进言劝止,张泽等四千人因此幸免一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2)引之谒浚,使贻书允文,允文遂伏罪。14. 文中“上为之特下诏”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不睡 文天祥频搔白首强忧煎,细雨青灯思欲颠。南北东西三万里,古今上下几千年。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识丁马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江苏省 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