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至今,按历史发展情况,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下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2、内容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
2、东为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拓展】新中国“新”在何处?旧中国新中国(建国初)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命
3、运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独立自主人民命运受奴役受压迫当家作主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5月2、方式:和平解放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 抗美援朝(1950-1953年)一、抗美援朝战争1.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4.概况:时间:1950年10月。 军队及指挥者: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5.意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
4、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1、民族英雄(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壮烈牺牲。 (2)邱少云: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2、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三、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中国人民的大力
5、支持; 志愿军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正确指挥; 中朝两国军民的密切配合协作; 美国骄傲、轻敌。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年)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直接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
6、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4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对比土地改革前土地改革后土地所有者地主农民本质区别存在剥削不存在剥削相同点都是私有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单元拓展】1.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共同作用是什么?措施: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经济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易错易混考点(1)结
7、束2 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结束2 000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是新中国的成立。(2)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8、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1)重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2)交通运输业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4、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
9、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时间:1954年。(2)地位/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拓展时间国家名称国家性质权力机关临时约法1
10、912年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议会共同纲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协商会议1954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课 三大改造1、含义: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名称:农业合作化运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方式: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19541956年(2)方式/途径:公私合营。(指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3)目的:使私有制经
11、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政策:赎买政策(5)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评价三大改造(1)实质: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2)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存在问题/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5.拓展: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时间历史事件社会性质变化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由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
12、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66年;阶段特征)1、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3、失误“大跃进”(工业大炼钢铁;农业虚报产量;“浮夸风”,如肥猪赛大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人民公社
13、化运动(吃大锅饭、集体劳动、“一大二公”的特点) 4、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1959到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5、国民经济调整(19611965):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6、启示: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文化大革命”1、发动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期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本质是“左”倾错误的扩大化)2、时间:1966-1976年。3、表现:国家主
14、席刘少奇被诬蔑及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 经济遭受巨大损失。4、两大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和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九一三事件”中被粉碎)5、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6、危害:(1)给党、国家、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巨大损失;(2)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严重破坏;(3)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7、启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三、建设成就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包钢、武钢。大庆、胜利、大港油田。
15、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2)工业布局明显改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3)交通:兰新、兰青、包兰铁路。(4)科技: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河南兰考县);“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6)精神: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2、“文革”时期科技成就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3.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16、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原因:“两个凡是”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性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性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3.内容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
17、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二、拨乱反正1、1980年,中共中央恢复了刘少奇的的名誉,使建国以来的最大冤案得到平反。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三、拓展:三次历史性巨变醒过来辛亥革命(孙中山);站起来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
18、;富起来改革开放(邓小平)。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2、试点:1978年初,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3、形式/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集体所有(所有制),家庭经营(经营方式),自负盈亏(分配方式)】。4、影响: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5.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备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中共十
19、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2.内容:所有制: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经营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发展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
20、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项目时间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的经营权土地改革19501952年由地主私有制变为农民所有制(即农民私有制)农民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由农民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集体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土地公有制国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土地公有制农民四、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启示(认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
21、循客观经济规律。第9课 对外开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建立(1)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分布在广东省和福建省);(2)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2、特区之特(“特”的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优惠条件。3、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扩大: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和烟台一起,是山东开放的开始)、上海、福州、广州等14
22、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1992年,逐步开放内地。2.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对外开放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4.启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三、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部编版八 年级 历史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