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北京东城初三二模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你所在班级应学生会之约制作“品读农耕文明,传承千年文化”宣传折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内文一 引言中华文明自农耕开始,经历了五千年的时光淬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mn 。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zhn 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yn 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伏羲时代就有了耕种意识,随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耕读文化得以建立,形成了以“耕”为手段,“读”为价值核心,为生存而耕,为济世而读的微观教育形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秀传统和乡土文化ln 理深深浸入民族血液中。1
2、.“济世”的“济”有救济的意思,应读作“ ”(写拼音)。(1分)2.有同学对文段画线处字的写法有疑问,帮助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1分)A“光mn”在文中的意思是“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应写作“光茫”。B“zhn显”有“鲜明地显示”的意思,应写作“张显”。C.“沿”有“顺着”的意思,因此“yn续”应写作“沿续”。D“ln理”在文中有“道德准则”的意思,应写作“伦理”。内文二 文明起源与农耕的关联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随着原始种植业、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早期的农耕文明产生。到了一定程度后,作为人类文明象征的国家、城市与文字才开始出现。所以说,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耕文明古国。在
3、漫长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华夏先民们学会了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发明了陶器、青铜器和铁器,修造了农具、堰坝和民居,创制了历法,创作了农谚、民谣和民歌 ,形成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3.下面是“农耕”一词的书法作品,根据字体特点和上面文字,为版面设计选择合适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甲乙丙丁4.大家对文段两处横线应填入句子产生了争议,帮助选出最恰当的一项。(2分)A.农耕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交相辉映B.文明奠定了农耕的基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辉映C.农耕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相辉映D.文明奠定了农耕的基础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交相辉映内文三 农耕文化的千年传承 考古
4、资料表明,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出现,直接推动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农具从木头、石头发展为了铁器、金属制品,原始的刀耕火种变成了铁犁牛耕。随着社会出现分工,耕读文化开始兴起。到了秦汉时期,古代农耕经济进入了繁荣期。隋唐时期,实施科举制度的,耕读文化开始兴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半为儒者半为农”,落榜子弟依旧可以回到乡村过着半读半耕的乡居生活。到了宋代,耕读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士大夫读书之余会去耕作,而农民耕作之余教导子弟读书。苏轼就曾自称为识字的耕田夫。“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了中国乡土文
5、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犹如一首低回婉转的歌谣,唱出了民族的情怀与自信。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农业文明让世人叹为观止,它使得中国农耕文化千百年来领先世界。5.有同学认为文中画线语句表达不妥,帮助选择修改最恰当的一项。(2分)A.中国农耕的历史犹如一首感情细腻的诗篇B.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首厚重澎湃的歌谣C.中国农耕的历史犹如一首厚重澎湃的歌谣D.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首感情细腻的诗篇6.在文段方框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3分)7.不少文学作品有着农耕文化的痕迹:文段提到的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也曾耕田劳作,学过的小品文 就写于这一时期; (填作家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
6、主人公进城拉车之前也曾在乡间务农。(2分)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默写。(共4分)8.第题任选两题作答,第题必答,所有试题须按序作答。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1分)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分)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1分)古代劳动人民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古诗文中,不少语句也提及了物候现象,如“ ”。(本试卷中已出现的语句除外,2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910题。(共5分)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
7、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题木兰庙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拂云堆:地名,在今天的内蒙古,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她自请和番,远
8、嫁匈奴。9.两首诗都塑造了巾帼英雄木兰: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 ”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 。(2分)10.有人认为,“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却见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个看法的理解。(3分)(三)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第1113题。(共7分)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送东阳马生序(节
9、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1.疏通字词时,可利用古人遣词造句的特点。比如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短语“乘奔御风”的结构前后相似,我们可根据“乘”“风”推测“奔”的意思。据此,你推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广”的意思为“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 “腰”的意思为“ ”。(2分)12.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翻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理解:本句主要用过度享乐对人修
11、身养性产生的不利影响论证“俭”的重要性。B.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坐守简陋屋舍,到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理解:三个连续短句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殷切期盼儿子静心惜时勤学之情。C.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翻译:抄写完毕后,走着将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理解:作者得以遍读群书之因就在于还书守时,“走”“稍”二词便体现了这点。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媵人。理解:用精神的充盈战胜了物质的贫瘠,可看出作者对圣贤之道的执着追求。13.根据上面两则文字和下面材料,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荀子、诸葛亮和宋濂
12、这三位先贤对学习的看法。(3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n)绳,輮(r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青:靛青。 蓝:植物名,其叶可制蓝色染料。 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规:圆规。 知:同“智”,见识。三、名著阅读(5分)14.阅读时,我们常常发现:一部名著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往往会在另一部名著阅读过程中有所启发。请结合名著相关内容,仿照示例,记录你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及所受的启发。(示例所列疑问及启发
13、除外,5分)示例 疑问:红岩中江姐、许云峰等共产党人为什么不怕敌人的严刑逼供,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启发: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过程中,通过作者斯诺对延安边区上至领袖采访,下至人民生活、精神面貌的观察,强烈感受到如江姐等一样的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为革命事业不畏牺牲的情感。(70100字)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517题。(共7分)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参加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阶段起止年份研究的主要内容预备
14、性研究20012003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第一阶段20042005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第二阶段20062008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扩展至黄河全域,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地。主要研究该时间段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变化。第三阶段20092012在前一阶段基础上,聚焦6个课题继续深化研究。第四阶段20132018对第三阶段设置的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等课题继续开展研究。第五阶段20202024纳入近几年发现的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重要遗址,加强理论阐释。(中华文明探源
15、工程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王巍 文。有删改)材料二: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桎梏。研究团队根据良渚、陶寺、石峁(mo)、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上述文明标准也适合其他原生文明。不同文明在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制度文明方面是共同的,只是各地体现王权的方
16、式和国家形态各不相同。在中国,表现为精美的玉礼器、青铜礼器、规模巨大的土木宫殿、模仿地上建筑的墓葬等;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则为黄金、宝石、宏伟的石砌神庙、金字塔和大型墓室。(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图景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与意义,北京市文物局网页。有删改)材料三:良渚文化分布于环太湖流域,距今53004300年。因为它以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陶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的手工业,有文字风格的刻画符号,大型人工营建工程及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为特征,所以良渚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为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
17、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关键性的考古材料。良渚文化时期,石犁得到广泛应用,堪称史前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要技术革命。出现了连续成片的大面积稻田,稻田灌溉系统更为完善,大大提升了稻作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稻米成为良渚先民的主要食物。良渚古城远郊的茅山遗址发现了一处大型稻田遗址,布局规整,田埂清晰可见,具有十分完善的灌溉系统,总面积达80多亩。非常有意思的是,良渚古城内迄今都未发现稻作农业生产痕迹,却发现了巨量的炭化稻米,仅池中寺遗址就分布有5000余平方米的稻米遗存,换算出的稻米多达40余万斤。按良渚古城居民2万人计,需要3000个村落、800平方公里范围的粮食供应。“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尚书),
18、用作形容良渚古城与茅山遗址这样的村落所体现出的城乡分野情形颇为贴切。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良渚古城遗址所揭示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博物院文。有删节)1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考古学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回答了原来因文献缺乏而模糊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历史真实还是只是传说”问题。 B.根据实际材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西方“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C.良渚古城内呈现的稻作农业生产痕迹,让我们看到了发达
19、的犁耕稻作农业对良渚古城人口强大的粮食供应能力。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资料主要手段,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16.根据材料一表中提供的信息,在材料一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1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具体内容,我们得知,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代表,获得国际广泛认可,是因为该文化存在于距今53004300年,具有 、 、 三个典型特征。(每空不超过20字,3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0题。(共10分)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三月二日晨。半个月亮在南天悬着,犹如老天正侧着一只耳朵,谛听微山湖的动静。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
20、,拽着七八只小溜子,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着。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腋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终于停船,解缆。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s)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脱去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北京市 东城区 中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