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衔接】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试题)四升五年级语文(含答案)
《【暑假衔接】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试题)四升五年级语文(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衔接】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讲义+试题)四升五年级语文(含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暑假衔接课程 四升五语文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
2、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时,说、说明。读shu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
3、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
5、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来源:学_科_网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
6、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
7、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来源
8、:学&科&网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
9、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选择题1“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A正在B地点C办法D方向2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B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C囊萤夜读(口袋)D平明送客楚山孤(天刚亮)3下列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题西林壁(题目)B取之,信然。(果真如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百姓)4对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尝与诸小儿游(尝试)B炎帝之少女(小女儿)C故为精卫(因此)D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二、文言文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
10、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5文中“方”的意思是_;“问之,曰:欲作针。”李白问的内容是:_6“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中李白被_感动,让原本放弃学业的他回去勤奋学习,完成了学业。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7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这样写到_,飞入菜花无处寻。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逐走:追着跑。逐,追赶。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邓林:地名。译为“桃林”。8“走”的古义是_,今义是_。9根据短文内容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未至:_欲得饮:_弃其杖:_10翻译下面
11、的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2)未至,道渴而死。_(3)化为邓林。_11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尝:曾经。诸:一些,这些。12下列加点与文中“竞走”的“走”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行走B走动C奔走相告D走亲访友13下列加点的“之”字指代的是什么,请写出来。A人问之( )B诸儿竞走取之( )14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2)取之信然。_15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_的道理。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
12、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如:像。鸡子:鸡蛋。 岁:年。 于:比。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16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神话中关于自然形成最早的传说。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盘古具有( )的精神。(多选)A先人后己B勇于献身C热爱大自然D无私奉献17短文画“ ”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把_比作_。由画“”的句子可以联想到成语( )A呼天抢地B翻天覆地C顶天立地D惊天动地18结合注释及自己的阅读经
13、验,用自己的话写出画“ ”的句子的意思。_19考一考。你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多少?(1)在黑暗的“鸡蛋壳”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命,他是( )A女娲B盘古C吴刚D共工(2)( )钻木取火,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A黄帝B仓颉C燧人D神农氏(3)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是因为( )A交通不便利B大山是他的敌人C无事可做D想帮助他的朋友20盘古这个形象,代表着古人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深度思考,他以身体撑起天地,死后又化作万物,请你发挥想象至少举两例说说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什么? _【材料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
14、自世说新语雅量)【材料二】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街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译文: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街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下来吃是不行的,”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是没有树主的。”许街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中也没有主人吗?”21补充【材料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_2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
15、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来源:Zxxk.Com_2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_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4本文选自_。25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少女( )溺( )故( )26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请用“ ”在原文中画出来。27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视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
16、无似窃斧者。【注释】亡:丢掉、丢失。意:怀疑、猜想。颜色:神情脸色。俄而:不久。他日:另一天。复:再,又。28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人有/亡斧者B意/其邻人/之子C无为/而不/窃斧也D复/见其邻之子29对这篇小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丢斧子人通过观察邻居家儿子的行为、表情、动作判定自己的斧子是被邻居家儿子偷走的。B丢斧子的人通过与邻居儿子的交谈,怀疑自己的斧子是被邻居家儿子偷走的。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D我们从这个故事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猜想。曹冲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升五语文衔接资料 四升五暑假衔接学案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