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检测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
2、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摘编自魏家骏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
3、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
5、国梦,代表性的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友善、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谨、与人为善等观念,如 三字经 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人之口,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
6、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
7、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奢侈。B.中国人以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唯一未中断的文明。C.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D.中国思维具有整
8、体观与阴阳观两大特征,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解析】D项,中国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故选D。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C.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D.材料二中指出精神信念世代传承,但其主流价值一直不变,是因为其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解析】A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C项,“是中国文
9、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口耳相传”只是其传播方式,并不是“其主流价值一直不变”的原因。故选B。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B.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D.一个民族是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解析】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只有B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表述的。故选B。4. 材
10、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5分)【答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5分)【解析】材料二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与中国梦的联系及其传播方式。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案】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通过故事
11、、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5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我
12、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的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
13、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
14、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
15、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第段中,作者将自己不懂得珍惜曾拥有的事物的原因归结为:实用主义
16、的评价标准和喜新厌旧的心态。B.文中提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只是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可看、可听、可触的有形之物。C.“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对于今天仍在故乡生活的人来说,“我”在故乡感受过的快乐、孤独、惊恐、激动等内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D.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寻根是人的天性,故乡是我们的根,让我们有了归属感。忽视、否定了故乡的事物,会让人感到迷茫。【解析】B项理解错误。文中的证据既有诸如鸟声、榆树、土墙、炉灶、月光等有形之物,也有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等无形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故选B。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3分)()A.本文笔触细腻、细节生动、善用修辞,第段就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B.第段连续使用六个问句,突出了“我”的梦幻破灭。对“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等进行描摹,以此证明“我”曾经在那儿生活过。C.那里曾经是“我”的村庄,有“我”熟悉的人和物,如今已经离“我”越来越远,成为别人的村庄,这表现了“我”内心的感伤。D.本文立意深刻,作者没把重心放在反复吟咏对故乡的怀念上,而是更理性地探究思乡之情产生的原因,家园之于人的意义。【解析】B项,“突出了我的梦幻破灭”应为“突出了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故选B。8.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情感态度,请就此梳
18、理文章思路。(4分)【答案】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过往生活和内心对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奈;最后表达出对家园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失落。(4分)【解析】此题要求根据情感态度概括行文思路,注意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然后提取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懊悔” “茫然” “无奈” “担忧” “失落”,可据此概括。9.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6分)【答案】因为故乡曾经拥有的和熟悉的人、事、物可以证明自己过去的成长和生活。因为过往生活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19、可以证明我们精神家园的存在。表达作者对不忘过往、坚守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警醒。(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
20、,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捽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
21、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几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B.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
22、为长社令/C.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D.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应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如“会太祖为兖州刺史”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过新郑沛谒见”是两个句子,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根据语段大意可知,“及”是“等到”的意思,后应紧跟“太祖”,不能跟在前面的句子之后,排除D项。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期末 检测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