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
2、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
3、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4、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
5、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费先生对于
6、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
7、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活动束缚于血缘、地缘。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市场经济活动打破了血缘、地缘社会的界限,大多数人的生存、生活半径早已越过了村、镇、县、省,跨出国界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平常,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首先提出“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他以这样的画面来描述现代社会的陌生性:“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们的任何情况。我们搬进陌生人的、我们希
8、望是精致的、建造的房子。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间是被“锁”在危险的、飞快运转的机器里面,如小汽车、公交车、火车、电梯、飞机等里面度过因此我们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运转机器的陌生人手中。”“陌生人社会”即社会流动性增大,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这恰好与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传统中国“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熟人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工业社会以及它的市场经济,把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抽象化为“经济人”,使人只认识金钱和利益得失,时时处于计算与算计的行为谋划中,这对农业社会的“亲情”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社会分化加剧,陌生人世界形成,人际关系由以伦理关系为主向
9、以金钱关系为主转变,由熟人社会的规则向陌生人社会的规则-冷漠、互防、少事等转变;过去在“熟人世界”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似乎在“陌生人世界”都能说、都能做,不受面子制约、熟人监督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的社会现状总结。(摘编自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
10、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因此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D.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进入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亲情关系已不可能延续下去了。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则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
11、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材料二认为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大,市场经济打破了乡土界限,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百年身世浑如寄,何处他乡是故乡。”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
12、字,完成69题。大先生 赵威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是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
13、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那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的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
14、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大先生喜欢讲唐诗,
15、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
16、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
17、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凌先生的木匠技
18、艺高超。B.人无完人,大先生有学识,才德兼备,但“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有着文人相轻的毛病。C.大先生嘴笨,肚子里的学问讲不出来,“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所以一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但也不苛待学生。D.小说对大先生进行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来对比衬托,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7文中对大先生作为木匠手艺人身份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会做木工,所以三叔三婶才让他留宿,才知道他有文化,于是请他做代课老师,木匠手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因为既是通文墨的教书先生,又是技术高超的手艺人,所以格外受村里人尊敬,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
19、朴。C.退休后把旧课桌搬回家,做成棺材,认为最后躺进去“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所求如此简单朴实,丰富了人物形象。D.用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买木料做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无私奉献、感恩图报的可贵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8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多次写到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请找出来并分析大先生每次“眼睛变得浑浊”时的心理状态。(6分)9陈忠实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阅读本文,你感受到了作品的真实性,建立对作家的信任感了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二、
20、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和 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
21、,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22、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B.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C.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D.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11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3、.论,一般是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过秦论。书,有的指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如答司马谏议书。B.卒伍,秦时乡里基层组织,“卒伍”也指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为卒,泛指军队。文中指家乡。C.子,一般用于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文中“苏子”是苏轼自称,“卿子”犹如公子。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也是尊称。D.高帝,刘邦的谥号。谥号就是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对其进行褒贬是非功过的文字,有官谥和私谥之分,“私谥”是由死者的亲友或门生议定的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认为范增不明去就之分,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他极力劝谏项羽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岳阳市 2022 2023 学年 下期 教学质量 监测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