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与唐代服饰的绚烂多彩相比,宋代服饰造型多以写实为主,结构严谨,色彩和图案以自然景色的兰、牡丹、樱桃等几何纹样为主,还有具有民间风趣的图案,如仙鹤、百蝶等,在宋代,串枝花纹也因作为官服固有的服饰纹样成为流行,官职的尊卑是以花朵大小而定,如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则穿芝麻罗。这一服饰特色反映了宋代()A重文轻武成就儒雅风尚 B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C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D等级制度制约物质生活2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
2、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其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3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对这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有()A是科举制发展过程中的改革 B激化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C被后世借鉴并不断发展完善 D体现了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4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A商品
3、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 B社会流动影响门第观念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5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6朱熹盛赞并为之作跋的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每条之下均提出具体要求,如“读书必专一”要求:“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相呼必以齿”要
4、求:“年长倍者以丈,十年长者以兄,年相若以字,勿以尔汝。书问称谓亦如之。”该学则()A旨在引导学生考取功名 B说明文人社会地位提高C表明程朱理学正式形成 D重在规范言行提高修养7阅读汉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据此可知()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 470 68519.8%9 985 78580.2%唐代3 920 41543.2%5 148 52956.8%北宋11 224 76062.9%6 624 29637.1%A南北人口交流频繁 B南方商业不断发展C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8元末,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户已达1 000多家,元代以后,棉纺
5、织业日渐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和当时产量最多、销路最广阔的手工业。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棉花在大江南北开始种植 B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C棉纺织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D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增多9宋初在东京设厢管理,逐渐形成厢坊的城市管理制度,据文献记载仅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全国坊场就有三万一千余处,“商税、酒税皆出焉。”据此可推理的是宋代()A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B抑商政策逐渐瓦解C城乡规划趋于一致 D盐铁酒专卖制普及10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在唐代以前是以宗法礼仪为原则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混乱,科举制度在这一项上面具有飞跃性发展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确保了中央集权
6、的稳固 B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11宋朝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这说明宋朝科举制度()A加速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B扶植布衣士子打击门阀士族C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D改进选官方式实现公平公正12下表为宋代苏州、镇江户口数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宋代()时间苏州镇江宋太祖建隆年间27 889户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35 196户26 547户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66 139户33 000户宋神宗元丰初年173 969户54 798户宋徽
7、宗崇宁年间152 821户63 657户宋孝宗淳熙年间173 000户63 940户A地方治理的增强 B国家财政的改革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经济结构的变化13钱穆曾评价说:“(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文中的“它”是指()A秦朝的郡县 B元朝的行省 C西汉的刺史 D隋唐的三省六部14元世宗初期,除了四个半固定的行省外,其余行省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则撤”;其长官多为一至二人兼任,且带有中书省宰执衔。至元世宗末期,固定的行省逐渐增多,并实行了群官负责制,其宰执衔也逐渐被取缔。由此
8、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这一变化()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C体现了政治均势格局的形成 D保障了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15史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正因这一规定,所以当时没有出现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宋初规定权臣不能兼任两职,意在()A抑制朝中武将势力膨胀 B防止大臣权重而威胁皇权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16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
9、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C建立一省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7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酷吏,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三司、实行“三衙”分权。历代帝王此举目的是为了()A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C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D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18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唐末制造出火药武器,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造出指南针。这些成就()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19北宋时
10、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这些现象的出现()A体现了体育运动的丰富多彩 B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C表明了政府抑商政策的废除 D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0宋初统治者对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一方面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各州凡事须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这一举措()A促使藩镇割据局面不复存在 B分化事权确保中央控制地方C保证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实施效果符合宋初君臣构想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宋代人才部
11、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材料三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
12、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10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儒学复兴材料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势力迅速衰微,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为了宣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予了猛烈的批判,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
13、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面对儒学的衰败,宋代儒者接续唐代儒者的理想,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最终形成理学,即儒学的复兴。它越过汉唐诸儒,恢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儒学的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宋明理学有时候也被称为“佛老化的儒学”,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学术上,也有人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儒学复兴”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官职的尊卑穿芝麻罗”可得出,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代的服饰强调等级,更加严谨,说明主流思想影响审美观念,B项正
14、确;材料与重文轻武的政策无关,材料也没有体现儒雅之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并不是社会风气,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与生活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朱熹主张礼制因时变革,不必拘泥于古礼,以此推动儒学的更新,故选C项;维护传统社会秩序是儒学一以贯之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朱熹主张变革古礼,并非完全摒弃礼制传统,故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可知,南北分卷制度兼顾了南北士人,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
15、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缓和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北宋时,南方人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说明南北分卷制度是科举制发展过程中的改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北分卷制度对后来明、清朝乃至我们的高考制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北分卷制度是因为南方地区的社会文化水平发展高于北方,出现了江南地区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的现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据材料“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可知,宋代由于科举制的完善,门第观念淡化,故选B项;据所学,宋代的社会结构依然是士、农、工、商为主的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