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7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七七文库()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期末知识点考点复习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检测】“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原因乔木不都是一个物种。“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原因: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2.公式:3.应用: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特别提示】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一定/不一定)大。种群密度大,种群数量不一定(一定/不一定)多。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提
2、醒】.这里的N1、N2等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样方法更适合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填“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2)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适用于活动范围广和活动
3、能力强的动物。注意事项:调查期间无大规模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标记个体必须在种群中分布均匀、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机会相等。调查程序误差分析【归纳】凡是能导致标记个体减少的因素都会使调查数值比实际偏高。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 的比值。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 的比值。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 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 迁出 )的个体数目
4、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迁入率 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迁入率 1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当=1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1时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0时,雌性个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2.对“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3.增长率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4.K值的表示方法及K值的变化(1)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
5、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大于或小于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K值不等于种群能达到是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数量是在某个特定时间出现的,一般来,该值出现时间短且大于K值。5.K值与K/2的应用注: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打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增大环境阻力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探究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2.实验流程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相互对照; 需要 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6、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时间/d123456数量/个【拓展】1.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
7、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2.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判断】(1)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2)调查种群
8、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3)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4)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5)“J”型曲线只适用于理想条件下,如实验室条件下()(6)“S”型曲线达到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7)环境阻力包括种内斗争的加剧,种间关系的影响以及空间资源的制约()(8)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9)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可以用样方法()(10)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类似“J”型增长()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
9、素组编:马雯审核:荆卫华一、非生物因素干旱【判断】(1)干旱缺水一定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在同种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基本相同 ()(3)寒温带多数植物种子在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东亚飞蝗的爆发等都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4)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二、生物因素死亡率出生率养分阳光食物丰欠种内竞争无关自然灾害气候越大相关生物【判断】(1)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的数量()(2)种内竞争不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加剧()(3)喷洒农药、放养鸭子(可捕食蝗虫)都可有效治理蝗灾,且放养鸭子可降低
10、K值,喷洒农药则对K值无影响()(4)施放天敌与喷洒农药相比,更能持久将害虫控制在较低K值水平()三、种群研究的应用项目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值(环境容纳量)珍稀动物如大熊猫等,保护环境,增大值;养殖生物不能超过值,防止环境被破坏增大环境阻力,如减少获得食物的机会、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减小值值(增长速率最大)在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及量控制数量,防止达到【特别提醒】生存环境条件变好,环境阻力减小,K值 增加 ;生存环境条件变差,环境阻力增大,K值减小。引入天敌生物有效保护或环境容纳量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种群数量物理化学中等数量变化趋势密
11、度【判断】(1)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2)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提醒】环境容纳量的应用 濒危动物及野生资源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K值; 野生资源的利用:渔业捕捞应在K/2以后,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有害动物的防治:降低K值,在K/2之前捕杀; 合理确定载畜量:草原放牧、鱼的养殖等,最大量不能超过K值。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一节群落的结构组编:赵维阳审核:荆卫华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概念考察】一个池塘里
12、的全部鱼 不是 (是/不是)群落。一个池塘里全部的植物和动物 不是 (是/不是)群落。集市上所有的鸡、鸭、鹅、白菜、萝卜等动植物不是 (是/不是)群落。2.研究的问题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3.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4.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5.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我国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6.优势种(1)不仅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2)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7.物种组成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二、种间关系关系数量
13、坐标图能量关系图概念举例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海葵与寄居蟹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马蛔虫与马、病毒与宿主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某种农作物与某种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狼与兔子注意: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区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被捕食者先发生变化,即“
14、先增先减”。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1)概念: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分层 现象。(2)植物的分层植物的分层与对 光 的利用有关,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层的环境因素还有 温度 等条件,如高山植物的分布;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3)动物的分层: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间 和 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a.常呈镶嵌分布。b.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15、自身生长的特点等。【提醒】般情况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不具有空间结构。比如竹林中箭竹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箭竹属于种群的范畴,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高山不同垂直带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四、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五、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
16、个物种的生态位。(2)研究范围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4)形成原因: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2)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3)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4)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物种数目。(5)统计方法:一
17、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注意】区分以上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少、很少,等等。2.实验步骤(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2)取样(3)采集小动物 诱虫器 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可用 吸虫器 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杀死并保存标本。(4)观察和分类: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使用放大镜、体视显微镜
18、进行观察。(5)统计和分析:统计丰富度,完成研究报告。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页越复杂。【判断】(1)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3)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4)一个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5)森林只有垂直结构,草原只有水平结构。()(6)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结构。()(7)玉米长势基本一致的玉米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与环境 2023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 生物 环境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