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测试卷(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测试卷一、单选题(共48分)1学者张光直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说道:“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是政治权威的兴起和发展。而政治权力的取得,主要依靠道德、宗教垄断稀有资源等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人神沟通手段的独占。”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法律教化作用显现B神权与政权相结合C血缘纽带作用弱化D德治与法治相融合2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8000多枚秦简其中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这些秦简可用于证明秦朝A县级行
2、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B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C地方权力过大妨碍中央集权D对农村基层自治进行了尝试3游侠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武士群体(他们因爱打抱不平,扶弱济贫,藏活豪士,不求报酬,而成为各诸侯王的座上宾,但往往以武犯禁遭到统治者的打压,汉武帝时就重用酷吏打击游侠势力。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B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C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分化各诸侯国的力量4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此举的主要目的
3、是A提高中央财政收入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改变地方割据局面5清朝皇帝常挂在嘴上的“乾纲独断”,既指朝政一般经过众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的常规程序,也有如康熙帝的平三藩、禁南洋和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那样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圣衷宸断”。这反映了康雍乾时期( )A形成了古代最后的盛世B皇权决策具有灵活性.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完善了国家决策制度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选举的方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从选举的结果看,据晋察冀边区7个县的统计,工人和贫民在村代表中占49.92%,在县议员中占35.5%;中农在村代表中占37.9%,在县议员中51.6%,地主、富农、商人在村代表中占20.9
4、%,在县议员中占18.1%。这表明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推广B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得以扩大C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7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修改选举法,明确规定我国城市与乡村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历史上曾出现过城乡代表的比例是8比1、4比1、1比1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的变化反映出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政治渐进式发展C城乡差距逐渐消失D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权8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士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茶毒深远,祸害匪浅”。导致该风气形成的制度因素是A郡国并行制的异化B三
5、公九卿制的实施C八股取士制的创立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9隋唐时期,举子可先将自己的文章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采名誉,观素学,等到临试的时候,可以不问试艺的高下,专取知名之士,谓之“公卷通榜”。据此可知,科举制A成为士族做官的主要途径B考试录取程序尚需完善C缩小了国家人才选拔范围D提升了大众的文化水平10如表所示为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干部制度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时间概况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随即做出中共中央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的决定1980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1982年4月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儿项规定A实
6、现了干部队伍管理法制化B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D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1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D提高政府效能的选择12有学者指出:“华夏文明的法制传统在秦汉时期已基本确立,其核心特点是礼律结合。但是,礼与律只是掌权者统治民众的工具,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与民间情理相比,它常常被遗弃。”这一论述表明A法学理论在秦汉时期已成熟完备B古代的
7、统治者都很重视法制建设C我国古代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D古代法律的实质就是可怖的暴力13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41989年,在湖北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出土了一批泰代简牍,其内容多与秦人法律相关,以禁苑类律令最为详备,如,其体现出秦律A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立法严密但不缺乏灵活性D法律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152018年3月,第五次宪
8、法修正案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改设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继承法律委员会原有职权的同时,增加开展宪法解释、加强宪法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等职权。这些“修正”( )A凸显了宪法权威B保障了司法独立C确立了法律体系D体现了三权分立16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17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
9、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18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1
10、9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201955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向驻美国的亚非各国使团发出一个长达4页的通函。通函指出,美国迫切希望友好国家代表团做好应对共产党代表的各项准备,提出那些有利于自由世界的议题。据此可推知,当时的美国A依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
11、策B反对万隆会议的召开C拉拢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D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21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1952年4月,周恩来曾解释道:“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建交模式A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施B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和困境22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
12、,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23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24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二、材料分析题(共40
13、分)25(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远古时期,舆论形态表现为简单的民意。民意的传播方式既表现为庶民之间的意见交流,也表现为庶民与“首领”的政治互动。当时,“天子”处理公共事务或制定政令,时常征求庶民意见,如舜、禹治天下,“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相传尧舜时期出现了“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的舆论局面。为避免政令之失,尧、舜鼓励民众击鼓进言,评论时势,“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至奴隶社会,出现了一个具有自由民主性质的社会力量一国人一和专门从事舆论传播的职业人一舆人,出现了盛于一时的“国人之议”“国人之谤”和“舆人之诵”。周厉王肆意止谤导致的政变是国人
14、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是国人言论威力的重要体现。至春秋战国,国人地位日益凸显,凡国家大事,国人莫不.参与。材料二 汉朝对社会舆论比较开放,积极地利用舆论为政治服务。以选官制度为例,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征辟和察举,而民间清议是征辟、察举的依据。乡闾宗党通过对某人品德、性格、才能、识度的长期观察而得出评价性舆论,官方则凭借这些舆论的善恶褒贬来决定此人是否可以聘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执意兴兵伐吴,谏臣上疏阻止,称“臣恐舆人未畅圣旨”,文帝听从意见,就此罢兵。魏晋以后,官方愈发重视对社会舆论的操控,使之成为强化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对社会舆论的操控就变成了对社会舆论
15、的压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展龙舆论史:中国历史场景中的公众意见与政治秩序(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舜时期尊重民意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舆论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魏晋前后统治者对社会舆论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代以来舆论的作用。26(本题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晋察冀边区建立初期,传统婚姻制度仍有强大的束缚力。1941年7月7日,边区政府公布了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条例明确规定“男女婚姻须双方自主、自愿”,“任何人不得强迫,禁止童养媳、早婚及买卖婚姻”,“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纳妾、蓄婢”。为确保女性能够行使离婚权,条例还规
16、定:“离婚后子女抚养教育之负担,在女方未与他人结婚前,夫方仍应给予抚养费教育费之全部或一部”。在边区政府、妇联、妇救会等妇女组织的宣传和努力下,政策法规得到了贯彻实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一大批女性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积极参与抗战生产和各类社会活动,其中的优秀代表还成为边区生产劳动模范和妇女工作的骨干力量。摘编自傅建成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等(1)概括晋察冀边区婚姻制度改革的特点。(2)简述晋察冀边区婚姻制度改革的意义。27(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
17、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
18、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
19、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0、,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三、论述题(共12分)28(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第 19 页 共 19 页参考答案1B【详解】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权
21、力的取得”“道德、宗教垄断稀有资源”“对天地人神沟通手段的独占”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与神权密切结合,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律教化,故A项排除;血缘纽带作用弱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排除;德治与法治相融合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材料中出土的官方文书种类可知,当时县级政府管理地方的经济、军事、司法、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事务,可见县级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皇帝制度,排除B项;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基层自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由材料游侠客爱打抱不平,藏活豪士而且成为诸
22、侯王的座上宾,可知游侠的存在会威胁社会政治秩序,挑战政府权威,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目的,但都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这一目的服务,故A、B、D错误。故选C项。4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初期设通判是为了制约知府、知州,之后各路所设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有财政、司法权,且可监察地方官员,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分化地方事权,使官员相互牵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和改变地方割据并非是主要目的,排除AD项;在地方分化事权的行为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B项。5B【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决策方式,一是朝政经正常的众议后由皇帝裁决,二是皇帝直接决定,这表明康雍乾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期中 测试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