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按古人的认识,“中国”的政治地缘的构成,是由夏、商、周“王畿”即其政治、文化中心向四周相延伸,并以等级、血缘为根据由近及远分布的。这反映了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C.早期的文化政治认同D.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2.尚书保存了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天人合一”学说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2、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4.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5.隋唐之前的儒学,以两汉经学为代表,强调的是形而下的宗法礼仪。儒家在生命终极关怀上的不足,导致了儒学在佛老的弥漫下显得无所适从。在反抗佛老思想
3、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A.孔子的儒学创始人地位被颠覆B.宋代儒者更加重视内心修养C.汉唐的统治者仍企图恢复周礼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被抛弃6.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7.下表为明末部分著作及内容介绍,这说明 ()汤若望著远镜图说介绍望远镜的
4、制法及其原理邓玉函、王征合译奇器图说和王征诸器图说论述多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D.西方科技知识进入中国8.1866年,清朝发生“同文馆之争”。奕奏请在京师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拟在科举制名下的秀才、举人中招生,这引发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倭仁强调“西学”可以由外省的俗人去讲,京城的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千万不能讲。这场争论 ()A.冲击了清朝统治B.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C.促使西学深入人心D.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9.19世
5、纪末20世纪初,部分具有进步觉悟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介绍进程。下图为19011912年翻译自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刊发数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国开始从日本摄取新学C.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起伏性10.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是宗法制的产物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11.在
6、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内容和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其他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发展了自己,也影响了其他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12.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
7、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13.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晚上,政府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A.中华饮食文化对越南的吸引力B.城市化冲击了传统风俗C.中越两国节日文化的双向交融D.越南对中华文化的扬弃14.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下列史实,反映了 ()35世纪,儒学开始在东亚等地区流行6世纪以后,儒学在
8、日本皇宫贵族阶层之间传播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受儒学影响的十七条宪法13世纪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理学,在民众中得到传播和发展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15.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
9、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政”思想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
10、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 依据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7分)(2) 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和荀子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8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但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
11、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上述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14分)中国文化悠久灿烂,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
12、,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超过70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摘编自倪哲唐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二东亚文化圈示意图(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亚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释。(10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征合著奇器图说天文历算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水利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3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文化交流 传播 第一 单元测试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