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认识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探究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
2、=100厘米。教学准备课件,米尺,1米长的绳子(若干根),5米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学习单等。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
3、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设计意图】将教科书P4例4的活动作为导入新课的一个问题情境,当学生觉得用学生尺作为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有困难时,可顺势提出是否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二、实践体验,认识1米1.认识米尺。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2.感
4、受1米的长度。(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1米。(2)在身高中感受1米。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学生根据已有
5、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同桌之间互相判断。(3)在生活中感受1米。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长度、讲台的高度等。【设计意图】对自己身高的认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刚刚认识1米长度的基础上,设计“估计1米长度”的检验环节,伸开双臂比画1米、找老师身高的1米处、找自己身高的1米处,这些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三、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厘米1.课件出示学习单。师:同学们,拿出我刚才发给你们的学习单,以小组为单
6、位进行活动并完成学习单。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长的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师:你们量了几次?预设1:我们用2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5次。20+20+20+20+20=100(厘米)。预设2:我们用3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3次后,还多出10厘米。30+30+30+10=100(厘米)。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发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1米和100厘米是相等的。1米=100厘米。2.验证并总结。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验证上面的关系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发现米尺和学生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
7、认识到米尺上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再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从而验证米和厘米的关系。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师小结: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板书)【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用量一量的方法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米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关系。四、动手操作,用米尺量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根绳子,请两名同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拉开。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绳子的长度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听清楚要求了吗?请注意,开始
8、!学生活动。师:绳子拉开的部分有1米吗?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检验一下。(学生检验)师:游戏继续,请两名同学继续拉绳子,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2米的时候喊停。开始!学生活动。师:现在拉出的绳子有多长呢?谁会用尺子来测量一下?其他同学观察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继续拉长,请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3米的时候喊停。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注意在中间衔接处是否做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如果有的学生用卷尺来测量,教师应适时地对尺子的种类进行简单介绍。师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
9、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完善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先让学生估计,再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估计意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五、尝试练习,应用提升1.操作性练习。(1)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台面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因为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
10、活动后交流。师: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测量门的高度呢?为什么同样是测量物体的长度却用不同的工具呢?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2.课件出示习题。做题时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参照物比较,然后确定长度单位。3.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3、4题。第3题推算较难,只要能估算出结果即可;第4题可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长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人平躺在椅子上),再判断。【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目的
11、很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思考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选择;二是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与生活相联系,为今后学生在户外测量奠定基础。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动手做、动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设计意图】回顾反思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引导。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 1m=100cm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米的长度观念。一开始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认识米尺、找身上的“1米”和生活中的“1米”,强化学生关于“1米”的长度表象。再让学生估计1米、2米、3米的长度,通过实际测量验证,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整节课学生都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1米的长,教学效果很好。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9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