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现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现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试卷:现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现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共21小题)1如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A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C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D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023潍坊三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全国粮食会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该举措旨在()A避免城乡差别的扩大B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C进一步密切城乡联系D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
2、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4如图是创作于1951年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陈永康:农民,水稻栽培专家,50年代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建设已初见成效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局部试点D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5(2023红桥区一模)1950年起,中央政府对煤炭、钢材、木材、水泥、机床等八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由中央进行差额调拨。“一五”期间
3、,统配物资由112种增至231种,部管物资由115种增至301种。这种调整()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改变了工业物资匮乏的局面D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6(2023辽宁模拟)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该指示()A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同时
4、期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B中国实力已超越了苏东国家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开辟8(2023恩施市校级模拟)1956年7月21日,陈云在某一次全国会议上提出:“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比如什么货缺,应该什么时候进什么货。我们县商店的经理一天忙得要死,晚上还要算账到十二点,要货时,再开夜车临时凑。看来,我们的县商店,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这一主张()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
5、经济B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D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9(2023聊城三模)1953年,杭州蔬菜缺口约2370万斤,到1957年,杭州蔬菜产量却达到了243万担,不但可以满足本地需求,甚至还可以大量运往其他城市。杭州蔬菜供应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该时期()A国民经济的恢复B财政经济的统一C生产关系的调整D物价的基本稳定10(2023江苏模拟)车鸣峪兵工厂建立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其建设指挥部设在隰县交口公社,工厂隐蔽于群山环抱、沟深谷幽之处,与世隔绝,鲜为人知。该厂的建立体现了新中国()A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B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C社会主义的改造成就D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6、11(2023上饶模拟)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据此推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平衡地区经济发展B调整国家工业布局C完善经济发展链条D应对国际紧张局势12(2023大祥区校级模拟)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黄炎培等人时指出,要使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充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经验B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C私人经济是社会
7、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成就13(2023龙华区校级模拟)1984年4月,石家庄市造纸厂的马胜利将“包”字引进城,自告奋勇承包企业,当年就实现利润140万元,他被誉为“国企承包第一人”。这说明,河北省()A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之风B给予了民营企业合法地位C创新了国营企业经营模式D致力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14(2019怀化模拟)197819 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8、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15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材料反映()A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B按劳分配方式全面推广C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化D城乡工资差异渐趋平衡162009年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
9、民营快递企业打开了大门。截至2020年全年,中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同比增长31.2%。这从侧面反映()A我国传统邮政业已彻底消失B新时期快递服务的全民覆盖C新时期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D新的贸易形式便利人们生活17(2023邯郸三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中有些生产队、生产大队乃至公社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过去集体经济基础上继续实行集体经营,加以必要的改进和改革,探索走向“高水平的集体化”。这反映出当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有限B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C个体农耕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D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道路18(2023湖北模拟)下表所示是第一至第五个中
10、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次序时间主要内容第一个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第二个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第三个1984年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第四个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第五个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农村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多次反复19(2023鞍山模拟)199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人民生
11、活水平的提高D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20(2023日喀则市一模)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报名人数已突破202万,通过资格审查1183万余人,平均竞争比超过60: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20000:1。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后继乏力B价值取向因势而动C追求稳定幸福生活成为共识D经济体制已出现根本性变革21(2023贵溪市校级三模)如图是1955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和实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A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B收入增长并不必然促进消费增长C该时期国人的收入整体增长缓慢D
12、从众心理导致国人消费意愿偏低二材料题(共1小题)22(2023如皋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
13、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
14、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参考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21小题)1如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
15、化()A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C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D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考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经济的恢复,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数据的分析和把握。【解答】A.“全面恢复”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材料中私营商品流转额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供销社和国营商品流转额比重大幅度上升,这与这一时期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变为国营经济相关,带有一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B正确;C.材料无关统一财经,排除;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到1956年,与材料时间段并不完全相吻合,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
16、国民经济的恢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2023潍坊三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全国粮食会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该举措旨在()A避免城乡差别的扩大B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C进一步密切城乡联系D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考点】一五计划【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依据材料“1953年10月”“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及所学可知,
17、1953年我国开始了“一五”计划。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了解决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差别的信息,该政策与缩小城乡差别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城乡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完成,该政策与巩固土改成果无关,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
18、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考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可知,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妥协的办法,兼顾公私利益,合理发展工商业,故A正确;材料只涉及建国初期会发发展经济的措施,不能全面体现社会特点,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调整工商业经济,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并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
19、除C;根据材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不能说明“接管”,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的经济,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如图是创作于1951年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陈永康:农民,水稻栽培专家,50年代华东和全国水稻丰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建设已初见成效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局部试点D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考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1951年”“陈永康
20、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陈永康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合作的尝试,体现了当时农民对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故选D项;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而不是1951年,故排除A;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不是1951年,故排除B;1958年中国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不是1951年,故排除C。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5(2023红桥区一模)1950年起,中央政府对煤炭、钢材、木材、水泥、机床等八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由中央进行差额调拨。“一五”期间,统配物资由112种
21、增至231种,部管物资由115种增至301种。这种调整()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B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改变了工业物资匮乏的局面D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考点】一五计划【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中“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等8种主要物资实行计划供应,中央统一调拨”。一五期间,统配物资由112种增至231种,部管物资由115种增至301种”说明我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经济恢复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调配物资,未说明适应,工业化的建设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
22、的是由政府统一调配物资,说明物资供应不丰富,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2023辽宁模拟)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该指示()A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考点】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年高 历史 复习 试卷 现代 中国 经济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