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1)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1)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过关检测试卷(1)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1)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而在我看来,有
2、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
3、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
4、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
5、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材料二: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
6、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
7、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答案】C【解析】绝句四
8、首(其三)并未使用象征手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答案】D【解析】A项“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项中
9、唐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项“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答案】C【解析】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
10、“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答案】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6分)【答案】作者富有山水诗心; 作者具有高尚情趣;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答出三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
1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赤壁 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
12、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 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
13、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
14、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
15、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意在表达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B文章引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借苏轼的感叹表达文赤壁古今变化之大。C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他觉得音似“赤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D作者在文中通过“命”与“名”的评议,引出对苏轼能在坎坷的命途中凭文才和情怀在后世留下美名的赞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说法错误。由原文“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可知,作者认为苏轼是误把“赤鼻”当做“赤壁”,并非“将错就错”。故选C。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以“
17、一下车,远远望见”“迎面一座小山”“登临而观”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叙议结合,对黄州时期的苏轼展开联想。B文章第自然段写迎面的小山山壁上被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既是实写,又是为了引出对苏轼流传后世之文采名声的评价。C文章第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由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D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其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说法错误。文赤壁一文主要通过作者游览黄州赤壁
18、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苏轼的敬慕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借助眼前之景与苏轼当时之景的变化,流露出对今人粉饰雕琢的不满。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议论抒情,一路行来,一路感叹,结构简单,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激情。故选D。8请结合语境,写出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1)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2)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答案】(1)苏轼满腔的悲愤和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在赤壁的壮丽景色中化为传世杰作。(2)苏轼以“三赤”不朽之作回应了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1)“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波涛”“骇浪”指
19、苏轼经历了人世的坎坷,“获罪入狱”“发配来黄州”,落难的东坡“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但是赤壁的壮丽景色使他的满腔的悲愤化为传世杰作。(2)“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指的是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苏轼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他以“三赤”不朽之作回应了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9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苏轼的被
20、贬遭际和黄州特殊的山水风景为他营造了创作时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在黄州创作了一词二赋,表现了超绝的文才,成就了他文学史上的名声。苏轼在黄州的参悟使他的思想走向成熟,取得了另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理解“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句话的含义。由原文“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可知,苏轼的被贬遭际和黄州特殊的山水风景为他营造了创作时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由原文“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和“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
21、成杰作,一叹成绝唱”可知,苏轼在黄州创作了一词二赋,表现了超绝的文才,成就了他文学史上的名声。由原文“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可知,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使他思想走向成熟,取得了另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22、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
23、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单元 过关 检测 试卷 答案 2023 2024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