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当然,文化大融合的发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提供滋养的各种文化本身正处于消融的状态,或者在时空上相距久远,于是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纷繁复杂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外来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动进入新的文明形式中来的。战争有时正是
2、起到了这种促使其他文明解体的作用。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断,就像英格兰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时候偶尔也会利用罗马式别墅的石材或瓷砖,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与罗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如果古老的别墅还矗立在乡间而且有人居住的话,人们就不可能随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正因为原来的形式已经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其瓦砾堆中还存在着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够自由地对它进行加工和融合。关于文化融合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提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
3、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化融合的开端和结束,从最初的吸纳到最后的扩张和征服,就是世界舞台上不断演出的一幕幕活报剧。正如施宾格勒指出,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不是源于某种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内在驱动力。它们就像由风播撒的种子一样,是从其他文明吹散到这里的。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10世纪的西欧就像一片已经耕耘得整整齐齐的土地,就等着这些种子飞过来了。它们落地生根发芽并开始成长的时候,艺术和科学又像园丁一样为它们培土施肥。这些种子来到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扎根于中世纪的土壤里,于是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全新的形式。或许正是因为它们并不源自西欧文明,在这里也就没有天
4、敌,就像不远万里来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一样,生长得格外迅速,也格外蓬勃。但有一点必须加以注意:绝不能把机器体系看成是某种全然的突变。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对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有把它放置于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那种认为只需要不多的几个发明家就能够让18世纪的英国机器轰鸣的想法显然是太拙劣了,连小孩子都骗不了。(选自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有删改)材料二:光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整合还不足以构成现代科学,那第二个维度就是,机械技术的风行,机器的大量使用。在欧洲人诸多的机械使用中,钟表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人说,整个工业化时代的关键机器就是钟表,而不是蒸汽
5、机。第一,它揭示了时间无处不在,揭示了时间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的关于效率的概念必须奠定在钟表之上,没有钟表你没法计时,没法计时你就谈不上效率。第二,钟表还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宇宙秩序。过去的时间都是和每人的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你有什么样的日常生活,你就有什么样的时间,农民种田,他的时间是根据庄稼成熟的节奏来制定的,一年两熟、三熟或者一熟,来决定自己的生活节奏,什么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种四季的节律是和庄稼生长的节奏有关系的。但是自从有了钟表,时间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普遍的尺度,变成了时间决定生活。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宇宙秩序,提供了一个外在于我们生活的独立的时间秩序。但是钟表的核心技术来自我们中
6、国。宋代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实际上就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种机械钟表,它不是水钟,而是机械钟。水在那里仅仅是作为动力出现的,擒纵机构、齿轮传动,基本的装置我们都已经有了,但是钟表在中国没有最后做出来,中国的钟表始终是作为皇家的礼器放在皇宫里面,用来测一测天时。我们中国发达的手工技术,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一种普遍社会化的技术装备,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我们有很高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我们主要是用来占星的,用来服务于伦理和礼仪的要求。所以我上一次也讲到,中国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的天文学在古代是一门伦理学问。今天我们把文、理分得那么清楚,其实古代不是这样的。钟表技术传到西方之后,大概14世纪就在修
7、道院里出现钟表这个创造物了。这种钟表由于完全符合基督教那一整套世界观和宗教仪式的要求,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摘编自吴国盛近代科学的起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分化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现代文明就是在吸取了历史上的各种文明及现代的周围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作者援引英格兰建造哥特式建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为文明提供滋养的外来文化处于消融的状态是文化融合的根本前提。C10世纪的西欧无法独自发展出机器文明,等到其他文明成果与其原有的艺术与科学交融后,才产生了全新的文明形式。D人类史上,现代机器文明绝不是突然出现的,作者否认发明家们对英国工业革命有巨大推动作
8、用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2根据材料对钟表的相关论述,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表使时间从生活中独立出来,让西方人有了“效率”的概念,但也割裂了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打乱了四季的节律。B传到欧洲的钟表,与传到南美潘帕斯草原的加拿大蓟属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遇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迅速。C西方钟表核心技术来自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从制作原理上来说就是机械钟表,这一技术可能在14世纪前后传入欧洲。D文化背景是影响技术发展的一大因素。钟表之所以没能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与中国当时崇尚伦理礼仪的文化制度有关。3下列观点,刘易斯芒福德最不可能同意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科学是在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
9、明及其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中国的火药把西方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意味着黑暗的中世纪将迎来黎明的曙光。C中华民族很早就发展出了先进文明,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自身文明的发展。D现代工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具有漫长铺垫的、多元渐进的过程。4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的疑问,请根据材料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5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大搞技术脱钩断链,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请根据材料观点提出应对措施并作简要分析。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阿嫂的死萧红1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
10、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
11、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2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
12、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
13、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3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
14、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4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道这样的话:“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
15、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
16、;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5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6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小环,
17、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醒醒吧,孩子,回家了!”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
18、。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B句子用“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C句子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D句子中“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8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猫”及“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9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
19、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书曰:“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以注疏,情文备矣。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密者,其实必疏。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宰相,而尚书
20、诸曹文牍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去盗,不若捐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何以言之?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而言利之臣,先受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
21、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赵充国有言:“湟中谷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可赏。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材料二:荀子曰:“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
22、,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尚书A诸曹B文牍C繁重D穷E日之力F书G纸H尾不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簿书”,指官署的文书簿册,由御史监察、考核,然后由三公九卿来补救过失。B“榷易”,指专卖,朝廷当时实行盐、铁、酒、茶专卖制度,禁止民间私下买卖。C“捐”,指舍弃、抛弃,和成语“秋扇见捐”“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相同。D“与”,指结交、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
23、”中的“与”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并不认可。B苏轼引用赵充国的话来说明无须兴利以聚财,积粮即可安边境这一主张的正确性。C荀子认为国君若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国君。D齐以权谋治国,拥有强大国势,足以称霸诸侯;可诸侯联兵就不堪一击,身死国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2)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14请比较文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簪菊贾探春瓶供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23 2024 学年 月月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