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
《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阅读训练(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1-8单元阅读专项训练第一单元 (答案与解释)课内阅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片段选自课文 ,全文作者是按 、 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这段话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读到选段,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 的画面。3片段中把浪潮比作 。请用“”画出其中的一个比喻句。【答案】1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2 样子 声音 潮来时雄伟壮观 3白线水墙战马浪潮越来越
2、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解析】1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顺序。语段选自观潮。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作者是按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3、而来”描写了潮来时的样子,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是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通过选段,我们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画面。3从文段中,“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句话把“浪潮”比作“白线”;“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浪潮”比作“战马”。课内阅读。观潮节选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
4、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4节选片段按照 的顺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用“”圈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两个词语。5品读赏析,边读边想象画面。(1)这个段落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2)根据选段写出江面的变化。风平浪静 白线向我们移来 白浪翻滚,形成水墙(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 ,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 ,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
5、大潮 的特点。6下列诗句与文段内容相关的是()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4 时间 5 声音 样子 白线 横贯江面 万马奔腾 隆隆的声音 汹涌澎湃 6A【解析】4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段话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形。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午后一点左右”和“过了一会儿”。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1)这段话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情景,结合“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主要从声
6、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叙述。(2)结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大潮来时,江面发生的变化是:首先是风平浪静,接着是一条白线,然后是白线拉长,变粗,再到横贯江面,然后到白浪翻滚,形成水墙。(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大潮汹涌澎湃的特点。齐头并进,意思是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7、。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6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B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句意: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C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意: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故选A。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了解,10月6日当天前往海宁 盐官观潮景区的游客达到115 万人次,游客车辆8500多辆。只因为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材料
8、二: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材料三:因为太阳和月亮引力,潮汐的存在是普遍的,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而且时间基本致农历八月十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材料四: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9、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7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 。8请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标注出“杭州湾”“钱塘江”的位置以及“东”“西”方位。9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的原因有哪些? 。10材料三中“大致”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这个词语说明了 。11材料二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的说明方法。A打比方B列数字C作比较12材料四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将画“ ”的部分与观潮中的句子对应起来。( ) ( ) ( )A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B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C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13我看到了这两
10、篇关于观潮的材料,想起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答案】7 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最盛,吸引了大量游客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的原因 8 9杭州湾外宽内窄,地形特殊。因为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10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 11B 12 C A B 13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解析】7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同学们根据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来概括材料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8本题考查图标标注。题目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做标注
11、。同学们可以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自己了解到的地理常识来进行标注。材料二提到“杭州湾”的内容: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材料二提到“钱塘江”的内容: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同学们在地图标注“杭州湾”“钱塘江”时可以沿着地图上的边界画。同学们在图表里标注“东”“西”方位,可以先在地图空白处画一个双向箭头(左右方向)或十字双向箭头,再标注“东”“西”方位。向着“东海”的方向为“东”。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材料二从地形这个方面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原因;材料三从时间点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的原因。同学们可以引用材料内容来分点回答钱
12、塘江大潮壮观的原因。1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大致:大概;大约。句子里的“大致”一词表明: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1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A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B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C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从句子中的“一百千米”和“三千米”可以确定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B。12本题考查句子搭配。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描写
13、了浪潮刚从海面升起,像一条白线;与观潮中的“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相对应。句子“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描写了浪潮接近岸边,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与观潮中的“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相对应。句子“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描写了潮水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气势极其雄伟豪壮;与观潮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相对应。13本题考查古诗识记。从题目中提到的“观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联想到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同学们在横线上默写古诗即可。“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
14、雪堆。”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参考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课外美文欣赏巫峡赏雾(节选)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
15、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14半山雾的特点是 ,轻纱雾的特点是 。15用“ ”画出第二段中运用联想的句子。16下面与文末形成呼应的句子是()A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B巫峡赏雾,如同欣
16、赏一幅幅绘画珍品。C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正面、侧面)描写,突出了 。由画线句能联想到诗句 。【答案】14. 浓厚、遮挡 轻盈、飘逸 15. 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16. C 17 侧面 雾很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分析】14本题考查从文章提取关键信息,仔细读原文作答。从第1段“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可知,半山雾的特点是浓厚、遮挡。从第2段“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
17、,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可知,轻纱雾的特点是轻盈、飘逸。1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仔细读原文在文中找出答案。第2段的“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运用了联想,把“轻纱雾”景象想象成好心的“神女”。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句末提到了“巫峡的雾,迷人的雾”让自己迷惑、痴迷。因此“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与之相呼应,故选C。 相呼应指彼此声气相通,互相照应。17本题考查文章句子赏析,仔细读句子分析。文章画线句子并没有直接写半山雾雾浓的特点,而是通过描写放牛人连连吆喝,只闻其声,
18、不见其人,去体现半山雾的雾很浓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特点,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主题阅读训练。庐山云雾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
19、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我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的“哗哗”声有如“ ”,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 ”了。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间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上册单元阅读训练、1-8单元阅读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1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