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汇总
《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密训高频考点汇总(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第八章清的行政管理第九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一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二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四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五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六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七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绪论节内容绪论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为核心的。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是种人治。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节内容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1.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2、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中国奴隶制国家体系脱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奴隶时期。2.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特点1.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全面确立于秦汉时期。2.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3、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1.行政管理形式的直接决定性制约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2.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3.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史上取代禅让制的是王位继承制。4.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节内容原始民主管理部落联盟内部一般实行军事民主制度,大体由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三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人民大会是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部落酋长议事会是
4、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1.启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夏王朝将“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2.盘庚迁殷后,开创王子王位继承制,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4.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始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王位继承制,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5.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其中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最重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掌籍田和农业生产)司马(主管军事)司空(掌管工程营造)
5、。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1.商王朝调整王朝管理体系,以强化王权的制度称为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2.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乡遂管理体制。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1.周朝的行政决策与联络的方式(1)纵向(上下级之间)巡狩: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天子发布政令。聘:由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或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2)横向(诸侯、卿大夫之间)朝会: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两种形式。朝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是
6、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聘问。夏商周时期,行政决策和联络沟通需要有一定的记载和凭证,这就是文书,其大体分为“诰”、“誓”、“命”、“简书”、“约”等。“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约”相当于今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诰”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二是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君臣行为的规范。“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夏商周的官员管理1.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血统。在官员待遇方面,实行的是世禄制。2.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上计。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取代它的是官僚制。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过渡1.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晋国和楚国。2.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
7、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郡县制。3.春秋战国(东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各项社会关系变化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卿大夫的兴起。4.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节内容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架空相权的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2.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东汉时,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尚书台。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3.三公宰相制。汉成帝分别改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大司徒、
8、大司马、大司空三公官。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秦灭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汉武帝时设立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州刺史。2.在秦汉时期,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彻侯,其食封的领地称侯国。秦汉时期乡里官员中主管乡中治安的是游徼。3.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高度自治的方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称属国,加以监督。(4)持节领
9、护官。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1.集议是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2.圣旨依内容可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几种。(1)诏书是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2)诰是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3)手迹是皇帝亲笔书写的一种文书。3.秦及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汉武帝以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主要分两个系统进行:(1)通过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的监察;(2)通过派出的部刺史对郡国的监察(有时也写作州刺史)。行政官员的管理1.秦汉时期任用官吏称为拜(授予)或除(任命)。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必须由皇帝亲自核准任用。两汉时期,由
10、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尚书。2.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二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3.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与征辟。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察即考察,举即荐举,察举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节内容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在北方地区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军镇。2.特殊行政区主要有以下三种:(1)王国(2)侨州郡县(3)左郡县。3.左郡县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
11、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1.曹魏建国后,以中书执掌诏令发布权,具体政务则由尚书台独立负责。2.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3.魏晋时期,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御史中丞。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说法发生在南朝。官员的管理1.官员的升迁不是依据才能和政绩,而是完全凭借门资。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2.东汉末年以后,在军阀混战,实行“唯才是举”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政治;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节内容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1.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
12、”是尚书省。2.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隋文帝。3.唐朝为压制尚书省地位所采取的调整措施。(1)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尚书省完全变为奉行机构。(3)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4.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学士的设置。玄宗时,又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5.枢密院:枢密使在唐朝是宦官的差遣之职。唐初设内侍省,省内诸职均由宦官担任。唐代宗时开始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参预国家政务的决策。宦官在
13、中晚唐时期之所以能够长期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同时通过充任神策左右军中尉而控制了京城的军权。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尚书六部。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7.九寺、五监(在职级上九寺五监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与户部职掌相关的有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食收支和保管)。与礼部职掌相关的有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与兵部职掌相关的有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有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8.隋唐
14、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则会组成三司审理,三司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为应对郡数过多、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道。唐初武德年间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刺史。2.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羁縻府州。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都护府。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1.唐玄宗时编撰的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2.唐朝决策文书有以下几种:(1)册书,是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用竹简书写,形制上最为讲究;(2)制书,是
15、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用黄麻纸书写;(3)敕,是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均用黄麻纸书写。3.唐朝的行政运行必须在律、令、格、式规定的范围内执行政令。(1)律是国家的基本法。(2)令是依法制定的行政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3)格是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4)式是包含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行政执行中须依式而行。4.隋朝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三台在监察对象上有明确的分工: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则奉旨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行政官员的管理1.科举制度:(1)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衰于清末。(2)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
16、开科取士,从此确立科举制度。(3)唐朝科举包括两大类,即常科和制科。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科举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途径。此外,还有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和进入幕府等其他途径。3.门荫: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4.唐代考核的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道德方面;“二十七最”考核才干和政绩。5.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致仕。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节内容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1.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和三司使:(1)枢密院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并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
17、权。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2)中书门下是一个行政执行上的综理机关。(3)三司使可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2.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道。3.五代官员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1.两府三司制。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的时代。由于皇权不断发展,相权则进一步遭到削弱。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称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又称“计相”。故一般将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2.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枢密院。宋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在地方的行政体制设置中,首先设置“路”这一管理层次的是宋朝。2.北
18、宋的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行政层级,分设四司各司其职:(1)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之军务。(2)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本路财赋。(3)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4)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宋朝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1.宋朝会议制度分为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大类2.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北宋时期。3.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1)台谏趋于合一。(2)赋予台谏官以特权。(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1.科举选士是宋朝主要入仕途径。为了保证官员的“世守禄位”的特权而设置的称为荫补。2.考试分为三级:一是取解
19、试,由各州判官和录事参军主持,考取者称举人;二是省试,即礼部试,由皇帝选派官员主持;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3.磨勘制度。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4.宋朝的科举亦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制科虽设而不常举行,武举历来不受人重视,故宋科举以常科为主。宋初常科每年一次,后改为三年一次。考试分为三级:一是取解试;二是省试;三是殿试。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节内容前言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是契丹族,建立金政权的是女真族,建立元政权的是蒙古族。辽的行政管理1.中央政府:(1)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北面官制
20、: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2)南面官制: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以汉人为主。最重要的机构是汉人枢密院。(3)枢密院是辽朝最高军事机关,辽朝中枢机构中北枢密院拥有广泛的权力,重要军政事务决于北枢密院。2.地方行政体制:辽朝全境分为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道,设掌握军权的都总管府、执掌司法和监察之权的处置使司和掌管财政权的转运使司。3.辽朝行政决策中氏族制度残余的表现。(1)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朝廷在决策时要考虑他们的意见。(2)母权制的遗留,皇(太)后具有异乎
21、寻常的尊崇地位。(3)皇(太)后常参加军国大事的决策执行。4.行政监督:辽朝设御史台作为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辽朝的谏官组织,即左右谏院。5.官员管理:按其民族成分不同,主要是由世选(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和科举(汉人)两条途径得到任用。世选:辽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门径,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金的行政管理1.金朝的路采取分权而治的制度,其中掌管民政和军政的是都总管府。2.猛安谋克制: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作为相当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3.金统治者更重视以特定标准,如荫补、世选、军功等途径录用女真人。从金世宗时
22、起,科举也成为女真人的一条入仕途径。负责从七品以下官员任免的是吏部。元的行政管理1.中书省、枢密院: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政务中枢、最高行政机关)总理政务,枢密院(最高军事中枢、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掌管军事。2.宣政院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实际上所有宗教和民族事务都归其管辖。3.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元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之上设置行省。4.元代的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5.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史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4)承荫制度。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节内容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23、1.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制。明朝中央机构中与内阁关系密切的有翰林院和通政司。2.司礼监是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文书房是在宫中设立的职能和外廷通政司相应的机构。3.六部是明朝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4.明代与兵部平行的军事机关是五军都督府。明朝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关。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洪武初年地方行政机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2.改行中书省为三司分立:(1)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职责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征收赋税。(2)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按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00322 中国 行政 史密训 高频 考点 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