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年高二上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年高二第一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
2、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
3、,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一致。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4、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他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告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情在当下来
5、说是祸或是福,从辩证的思维看,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与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更为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坦然而和谐的幸福状态。在老子的思想中,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
6、在。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望,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源泉。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填不满的欲望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一个人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和幸福的状态。而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
7、福生活实际,即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因而,它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出现了如道家、墨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摘自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材料二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
8、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在此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会关系,彼此依存、共同发展。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那种只顾个人幸福而不管别人死活的态度是极度自私的。马克思既充分肯定物质生活对幸福的重要性,还特别注重
9、精神生活对幸福感的作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同时他还指出:“人的需要绝不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感性层次,而是立足感性达到理性,对自我本质的真正占有。只有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真正融合,人的真正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实现。”他还指出,人不同于动物,而是“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克思在此阐明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绝不是人唯一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
10、神方面的需要。幸福应该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享受的层次,使物质和精神、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幸福感。(摘编自赵军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B.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C.“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合于道或自然的幸福,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D.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
11、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康德讨论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使他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具有道德意义。B.在阐述儒家幸福观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C.马克思指出青年应该在工作和创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D.“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以人们只要努力去转化和维护,就能达到一种坦然和谐的幸福状态。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B.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C.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
12、奢乐生活。D.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幸福观,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5.习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幸福观。(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 座(节选)相裕亭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等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
13、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汪福所扳罾的那个小岛,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不是沈家的呢?他汪福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在人沈家的小岛上搭起草棚,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情。沈老爷或许就是一时兴起,想停车看看风景。刚才,若不是汪福那一番作揖求饶的话语,沈老爷没准都不记得河对面那片绿油油的秫子地是他家的。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
14、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言外之意,求沈老爷宽容他这一次。以后,他不敢再来了。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汪福这才“扑通”一声,跪在沈老爷马车后面的烟尘里,接连磕了几个响头,以谢沈老爷的大恩大德。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
15、、韭菜、洋芋,入秋以后, 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芫荽、菠菜和过冬的小麦。其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少,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肥大。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儿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沈家没有人认识他,拦他在大门外,直至马夫出面,与
16、大太太说了来龙去脉,汪福这才有幸见到沈家的大太太。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处的门槛儿。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就先把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有一回, 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
17、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汪福有了钱,便注重穿戴,去沈家前,他着意要在河边多洗几遍手。天气不是太冷时,他还要在河中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呢。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后来,沈老爷在城里娶了四姨太,汪福便很少见到沈老爷。沈老爷喜欢在四姨太那边过夜。但是,此时的汪福,仍然把他种植的蔬菜瓜果送到沈家。沈家大太太对他不薄。汪福挑去青菜、萝卜,大太太却回馈他大米、油盐。有一年冬天,大太太还把沈老爷穿过的一件灰棉袍赏给了他。那时间,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
18、后院去见大太太。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 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就此,汪福断了财路。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汪福下意识地作揖,并求饶“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让汪福的卑微,一下子灵动起来。B.沈老爷施舍般地说了一句:“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河心岛的“主权”有了不言而喻的
19、意味。由此可见,沈老爷的城府深不可测。C.起初沈家的显贵,让汪福没敢坐椅子。到后来,他与沈家人混熟,情不自禁坐到椅子上,这前后的行为反差,表现了汪福身上反抗意识在苏醒。D.文中汪福的卑微低下、小心翼翼,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鲜明的阶级形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暗线是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B.汪福忘形地坐到椅子上的行为,让大太太觉得其“气度不凡”。运用了反语,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现有等级秩序的挑战。C.作者善于用细节雕刻人物,文中多处的动作描写以及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小说充满戏剧化的
20、张力。D.从看椅到坐椅,这一人物行为方式的转换,带来了故事情节的突变,而汪福却到死也不明白,结尾耐人寻味。8.根据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分析人物“紧张”和“不知所措”的原因。(4分)9.文章多次提到“椅子”,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京市 联合体 2023 2024 年高 10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2318.html